标签:
产经/公司文化休闲赢道观察旅行/见闻中小企业商业会议沙龙聚会 |
最近老能收到一些邮件或邀请函,诸如创业投资、与VC面对面、电子商务、营销2.0、WEB2.0、视频应用、搜索、创业、信息化、SaaS、制造业、连锁加盟等主题,参与方式也不一样,有要求收费的,有AA制类型的,也有免费参加的,也有特别邀请参加的。
收费的一类,价格有时候还不菲,比如创业路演一类,数千元不等,也有几百元的,一些小型的沙龙也有要求百元左右收费的。AA制的这里就不多说了,这种方式差不多跟朋友们搞个聚会一样,没什么盈利的噱头,而且这种沙龙很容易“破产”,约定参加的可能大多都没到场。
而大多数要收费的峰会、论坛等活动,多数没能把钱收上来。
比如面向创业者的沙龙,如果单纯是创业者之间的沟通与分享,到场的会有不少,但一听收费,没几个会来,AA制相对受欢迎。但主办方要是拉几名天使或者VC,一般能够吸引一些创业者掏钱参与,但往往是参加几次后,创业者也就疲了,或者说收集了一批VC的联系方式,并且跟其中的几位进行了接触与沟通,做得更好一点的则同天使或VC们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友好关系,甚至拿到了投资,但这种比例是极其少的。疲了的与实现参会目标的创业者对这类会议基本上是兴趣索然。如果持续地拿钱参会,估计这位创业人士实在缺乏灵活性。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现在有一些电子商务、营销交流类会议主办方也希望能收回现金,实际上这很难成为一种可行的盈利模式,尤其是现在信息壁垒越来越低,人们之间相互结识并洽谈合作,完全可以跨过线下聚会这种模式了,赢道营销认为,从事社区、SNS等服务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撮合人际关系的角色,分担了线下聚会的部分“职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会议就会消失,丧失其作用,因为还有一大部分对社交手段陌生的人群需要会议这种传统渠道,以扩展人脉,锻炼胆识。
可以这么估计,能够交钱的大概有这么几类群体:
一是刚入道的菜鸟,对一些信息渠道比较陌生,把行业里的一些事情看得太“神圣”,比如要见到某个行业大佬等;
二是有钱的土财主,说有钱,又够不上特邀嘉宾的级别,说没钱呢,至少比一般的白领、金领要发得多。这类大佬希望结识某些行业里的人士,拿钱参加会议极其常见;
三是想利用会议做做推广、扩展人脉,而又缺乏门路者,即使是满会场交换名片,由于不知何处能搞到门票, 一般会出付钱之策。
而围绕婚姻对象这类主题开展的聚会,似乎渐起不错的发展势头,不过要形成规模化,并能保证持续盈利,也是非常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