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恢复丁家营古村名的建议
(2023-02-24 18:08:40)
标签:
村名丁家营天门拖市京山 |
分类: 同学会 |
天门市拖市镇的丁云、中心两村,历史上是一个叫丁家营的地方。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古老地名,曾经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历史信息。可是,这么响亮的古地名,最近的几十年,却被遗憾地改变了,被无情地荒废了。恢复“丁家营村”的历史地名和行政村名,是我们重视文化,传承历史的可贵选择。
这种留传后世,富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古地名,是当地人愤发向上,团结奋斗的符号。对这样带有浓郁的人文社会信息的古地名,我们这些后代人,只能怀着虔诚的敬畏之心,理应很好地加以保留和传承,让其在现在让人目眩,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中,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作用。
很多代表着先辈智慧的古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让人不可驾驭的时代变迁,浴沐风雨,历经沧桑,而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着实使人欣慰。但对有些古地名,由于种种原因,后人们则进行了必要,不必要,或者有意无意地简化变更。如京山的永漋河被简化成了永隆,天门的张截港被简化成了张港,多宝湾被简化成了多宝,在基本不改变其本来历史和人文信息的基础上,也不失是一种为了交流方便的尝试。但有极少的古地名,后人却无意识地,不科学地对其进行了完全意义上的改变。如“丁家营”被后人误改为了“丁云”。不能不说是一种让人挥之不去的遗憾。
为了中华文化的久远传承,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的真相,这些被错改了的古地名,理应对其进行果敢地恢复。还原丁家营这个古地名,也不可避免地被我们提到了当今的讨论话题上。
此地,为汉江之东,为史书记载之古云梦泽一部份,历史上属于安陆府所辖的京山县南乡。古云梦泽,在当地口口相传的俗称是“八百里臭鱼湖”。由于长江汉江的泛滥,经过若干年的泥沙淤积,云梦古泽最终才形成了广袤富饶的江汉平原。位于江汉平原之上的京山县南乡,与举世闻名的屈家岭文化区、石家河文化区仅咫尺之遥。此二地的文化,对南乡的影响深远。
相传,在这片刚淤积的年轻平原之上,遍地湖泊沼泽,人迹罕至,一片荒凉。丁家先人,带着驰骋疆场的浩然雄风,拜朝廷赏赐之宏恩,跑马为界,毅然圈定了丁家军的营房及后人的生息繁衍之地。张鲁二表弟,即丁旻将军的贴身护卫,则以拉弓射箭为界的方式,也圈定了自己后人繁衍的领地。
明朝的朝廷,又将巨大的大小荒场,赐给丁旻将军,命名为“丁氏牧马场”。仅丁氏小荒场,就成为了现今的天门市拖市镇的金窑村。丁将军,遂将丁家军的落屯之地,始命名为丁家营,意为丁家军的军营所在之地。丁家营由此得名。
丁家营的后人及所管辖区域内的百姓,几百年来,为国为民捐躯者众。解放前,丁家祠堂,和供奉有丁、鲁、张等姓氏为国捐躯烈士的昭忠祠(家庙),肃穆律整,每年祭祀,香火不断。祖先们设置的苗家浲义渡,方便黎民,普惠大众。祖先们创办的“待月山房”等私塾学馆,启蒙幼童,传承文化。祖先们重文化、办团练、抗匪寇、修水利、修族谱、端品行、讲孝廉、睦乡邻、农商兼习、勤俭持家、美德代代相传。
明朝时期,丁家营的丁旻后人,有十代人世袭武畧将军,世袭明朝千户职。京山县志记载,丁姓先祖“将军上马磴,即古器郝子黄鹰戏兔石,今在昭忠祠内,以名人古迹载之”,更显丁家营的历史之厚重。
历史上,在京山南乡的南河周边,曾经有五处营房之地,分别为丁家营、陈家营、肖家营、吴家营、方家营。以丁家营的名声及规模、影响力、级别为甚,陈家营次之。除此之外,还有一处似为非军方的寨子,名陆家寨。因此,南河周边,才有了“五营六(陆)寨”之说。
丁姓历代先人,及张、鲁、方、曹、何、廖等姓,终于在丁家营,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丁家营周边的村民,应该有不少,本来就是当年丁家军的军士后代。丁家营的诸姓族人,与丁家营周边的其它姓氏族人,和睦相处,自由通婚,血脉相连,繁衍生息,直至今天。
丁家营在明清及民国时期共五六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京山县的南乡(永隆河周边),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声及存在。先后产生了明朝的将军、清朝的诗人、民国的省议员、民国赴日本的留学生、及在京城在外地为官的官员。丁家营的先人们,很多学问渊博,性行诚笃,作风孝廉,勤劳善良,家风纯正。丁姓与周边的诸多姓氏的先祖们,共同建造了这片美丽的家园。
据丁氏族谱记载,从16世纪起,丁氏的部份先民,就开始陆陆续续从丁家营移居到了南漳、襄阳、谷城、老河口、陨县、潜江、仙桃、宜昌、竹山、房县、河南汝州、湖南华容等地,繁衍生息,家族日盛。这些先民,对丁家营的古地名,也应该不会淡忘。
三,丁家营改名为丁云的历史误会
共产党1949年建政后,本来历史上一直由京山县管辖的丁家营(隶属京山县永隆河镇),则划归潜江县新一区管辖。潜江县新一区,区政府所在地为拖市。新一区在南河片有新集乡、南河乡、大桥乡等三个乡。新集乡的乡政府,位于现丁云六组原寡妇地主李双喜的砖墙屋里。1951年,拥有新集村、胡河村、丁东村、丁西村四个村的新集乡,新建立了一所小学,名为新集小学。新集小学开始位于地主梁太英的砖墙屋里。1952年,学校搬到了胡河村(现在的陈桥村)的廖家庙。1953年,新集小学又从胡河村搬到了丁家營的丁家祠堂。这时,根据丁家營的地名,新集小学又改名为“丁營小学”。
在那个从社会动乱,文盲遍地,积贫积弱的时代走过来,文化不高的老师们,把丁家营的“營”字,读成了白雲的“雲”的读音。由于对“雲”和“營”二字的读音发生了偏差,从而更忽视了繁体字的“雲”和繁体字的“營”的根本区别,及在书写上的不同。在祠堂的大门上方,本来应该将已经存在的“新集小学”四个字,改写成“丁營小学”四个字,可是,这时却错误地写成了“丁雲小学”。简化后就成了后来的丁云小学。由此,也阴差阳错地,而出现了丁云大队,再后来就出现了现在的丁云村。
“丁家营”,是带有六百多年历史厚重感的古地名,而“丁云”,则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没有任何情理可言的错误之称谓。历史,在那个非常时期,对丁家营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造成了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荒唐。
四,应顺应潮流,恢复“丁家营村”古村名
传承了五六百年的丁家营之古地名,只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被无意识地错误地进行了不必要地改变。且这个改变,没有任何历史、人文的基本意义。顺应潮流,还原历史,恢复丁家营曾经辉煌,非常响亮的古村名,应该是人心所向。这是众人称颂,告慰先祖,彪炳千秋的一件功莫大焉之事。地方政府,和地名管理部门,应该有这种高尚的人文情怀、可贵的历史担当。顺应民心,符合民意,恢复丁家营的古村名,也是科学理政、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百姓之善举。
当然,恢复丁家营古村名,在考虑其有利因素之时,也不能不考虑一些必然的,也可说是不一定重要的阻碍因素。丁家营,在历史上,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是,从土改时期到现在,却被划分成了两个几十年平起平坐的“各自为政”的行政村。两村的合并,还需要“气候、土壤”的完美适应和配合。究竟怎样去科学地恢复呢?窃以为,如果条件还没成熟,对丁家营古村名的恢复,可以分两步走的方式进行。
第一步,将现在的“中心村”村名,及行政区划,仍然完全保留。只是将现在的“丁云村”的名称,变更为“丁家营村”即可。让丁家营的古村名,向历史作一个初步的恢复和回归。此第一步,应该是很容易办到的。
第二步,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的迁徙,中国农村绝对人口数量必然依次出现减少的局面。现在的行政村,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新社会,对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到一定的时候,拆村并村,这种比之以前更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必然代替原有的陈旧的行政区划管理方式,而高效节省,顺民心,得民意。两村的丁家营后人们,到时,有了更强烈地恢复丁家营古地名的愿望和要求后,则可以顺势而为,果敢将此二村予以合并。丁云村和中心村的最终合并成一个整体“丁家营村”,是社会管理高效化的必然趋势。
如果“丁家营”之古地名,哪一天合民心、顺民意、顺潮流,隆重恢复之时,丁家营的诸姓村民,说不定会象过节日一样,虔诚点燃香烛纸钱,开心燃放喜庆鞭炮,庄严祭告列祖列宗:先祖们,你们用自己的辉煌和才智,所命名的“丁家营”的历史名称,终于恢复了!
丁家营人,追忆先祖,放眼现在,团结奋进,在新时代,一定会骄傲地打好丁家营的名片,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拓出“丁家营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