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宋古钱币 |


如皋陈建平家藏:淳化通宝折二钱,直径2.7cm,重7克。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继位后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铸造的“太平通宝”篆、隶书对钱,是宋代的第一种年号钱,之后太宗又铸行了“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两种三书体年号钱。此后,整个宋代一朝,几乎每逢新帝登基或改元,都铸年号钱,成为钱币铸行的基本制度和传统。特别突出的是仁宗、徽宗时期,几乎每一个年号都铸行了年号钱。仁宗在位四十一年(1022-1063年),改元九次,分别铸行了“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重宝”、“嘉祐元宝、通宝”等十种年号钱。
徽宗赵佶,是宋代铸造年号钱最多的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铸行了“建国通宝”、“靖国元宝”、“崇宁元宝、通宝、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通宝”等十一种年号钱。
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淳化元宝和淳化通宝钱,但淳化通宝几近失传,存世罕少。相传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而楷体一种的“元宝”二字仍然属于“隶书”。顺时针旋读,光背。
史载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铸 “淳化元宝”小平铁母(直径:24.5mm),铜、铁、金材质均有存世。其铜钱者铜质精好,钱文系太宗御书,有真、行、草三体。另有隶书淳化元宝,淳字三点水布局较为拥挤,俗谓缩水淳化。而缩水淳化通宝则失载。
今天品泉阁主展示的,就是一枚旧谱未录的宋太宗御书的缩水淳化通宝折二铜钱,此品直径2.7cm,重7克。钱文隶书旋读,厚穿,铸相规整,有王者之风。钱币历尽千年,风尘仆仆,锈甲厚重,风霜满面,开门官铸老泉也!敬请各位泉家品鉴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