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汁水莹润、釉如堆脂?这才是真正符合汝窑特征的宋汝窑珍品

标签:
汝瓷汝窑汝州瓷器汝官窑 |
分类: 古玉、名瓷 |
什么叫汁水莹润、釉如堆脂?这才是真正符合汝窑特征的宋汝窑珍品
声明:本文为原创,严禁抄袭盗用。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据考证、汝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http://p3.pstatp.com/large/24360000efe34aa30bbc
如皋陈建平(品泉阁主)藏品——真正符合汝窑描述特征的北宋汝窑月白釉莲花熏炉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
关于汝瓷的标准和定义,收藏界一直争论不休。其实现在给汝瓷所下的定义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就是错误的。先祖父陈云台和先父陈图永毕生收藏古代名瓷,坚持“汁水莹润,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如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为汝窑金标准。先父生前经常和如皋、南通以及苏州、杭州、郑州、北京来一起研讨的收藏界朋友说,坚持“汁水莹润,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如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为汝窑唯一标准,才是真正的瓷器收藏家应有的品质。如果连汝窑传世的概念和标准都改了,以为汝州产的瓷器就是汝瓷,那将来必然是收藏界的大笑话和大耻辱。
http://p3.pstatp.com/large/24360000f07fcf7b41fc
如皋陈建平(品泉阁主)藏品——真正符合汝窑描述特征的北宋汝窑月白釉双耳炉
汝瓷传世品稀少是肯定的。但是,收藏界统计的下面这段话“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指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汝瓷,确实值得认真去研究探讨。
http://p1.pstatp.com/large/24330002bf6f1bbf540e
汝窑瓷的特征,古人早已明确指出。明朝人高濂在其所著的《燕闲清赏笺》里说:“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润),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如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高濂说,他“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底)处密排挣钉数十。”(《说陶》375页)
从如皋陈建平家传的这件保存得近乎完美的莲花熏炉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正宗的北宋汝窑特征:
一,薄粉扑腮般的月白玛瑙釉、独特的挂釉技术使得玛瑙釉面均匀而视觉效果独特;经历千年后仍然可见其釉厚处如堆脂、薄处如敷玉,60倍放大镜下可见釉面如同新鲜羊脂般洁白莹润(这个效果,肉眼从熏炉盖镂空处便能很明显感觉到);
http://p1.pstatp.com/large/24370000b9cd9ddc76f7
http://p3.pstatp.com/large/24330002c19d57b9a9c5
http://p3.pstatp.com/large/24320002d1bbf2886e06
http://p1.pstatp.com/large/2431000388f8c4e2751e
http://p3.pstatp.com/large/24350000fbecea5c486a
釉如堆脂
二,隐约显现的淡黄色经典蟹爪纹,而不是文博界一些砖家认为的较细的冰裂纹砖家蟹
http://p3.pstatp.com/large/24370000bb58e7bb8bdc
http://p3.pstatp.com/large/24330002c322be54edd0
http://p1.pstatp.com/large/24360000f741562766e8
三,纯正的芝麻支钉工艺。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 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有似玉非玉之美。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http://p1.pstatp.com/large/24360000fddb4b85e2ea
蟹爪纹,芝麻釘
http://p3.pstatp.com/large/2431000391064c068116
http://p3.pstatp.com/large/24350000fecd5819d941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官窑址在何处?是一大悬案。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官方通报,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但是,严格意义来说,那不是汝官窑的真正遗址!因为,他不符合“汁水莹润,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如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为汝窑金标准。先父生前曾经叹息说,要给汝窑定义,其他东西看起来很难,但是,独特的”釉如堆脂”却是肉眼一看就明白的,何苦去为了定义而牵强附会?汝州窑址千百处,怎么能够轻易下定论呢?
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蝉翼纹: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尤如蟹爪。
试问,现在讨论的官方藏品里,所谓的汝官窑,有几件是符合“汁水莹润,厚如堆脂”这一神圣的指标的呢?
文中图片为如皋陈建平(品泉阁主)家藏珍品——真正符合汝窑描述特征的北宋汝窑月白釉莲花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