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古玉、名瓷 |
















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二、钧窑的烧制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瓷器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窑变美妙,彩色缤纷”为其他窑口的产品所不及。尤其是钢红窑变釉,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虽色泽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成为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其瓷器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
钧瓷烧成工艺也不同于其他,为二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器卜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必须在还原焰1250℃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条件稍稍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比较大。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窑变微妙之美。
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其中最著名的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海棠红、鸡血红、朱砂红、胭脂红、火焰红、葱翠青、鹦哥绿等。另外还有各种深浅色调的监色乳光釉,如天青、天蓝、月白、碧蓝、米黄诸色。
三、各时代钧窑瓷器特征
北宋官钧与历代钧窑的不同区别:
(1)北宋官钧由于传世至少也已有八、九百年以上的时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在瓷器表面出现的使用痕迹和氧化的开门程度,是作伪者无能为力的。所以凡是钧瓷上面有天青和葱绿的地方以及器底侧面的浅棕色厚的地方,就有明显的自然哈利光现象,葱绿釉越浓的地方,这种哈利光就越明显。这是证明其年代久远的象征,只要是具备古瓷知识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2)由于烧制钧窑的温度要高,合成的铜釉才会相变出茄皮紫、玫瑰紫和海棠红,因此,在这种高温的烧制下,它的胎就显得特别坚致。
(3)古瓷都是手工制作,哪怕形制再做得标致,其时代特色(甚至今天看来是瑕疵)都要在器中自然地显现流露出来,这些痕迹包括接逗痕、手捏痕、修削痕、施釉痕、磨擦痕、手工痕、烧制痕等。
(4)北宋官钧瓷器不是一次烧成,它是把坯胎制好后,在上面满施一层淡棕色釉先入窑烧,然后在烧制好的器上,器底施以香灰釉,面施一层以铜为主并兼玛瑙的合成釉,再经高温二次烧成。因此,凡参有玛瑙的瓷,其器与同类相比而必显重,釉稍厚的地方会呈现橘皮皱,只要施过玛瑙釉的瓷都有这种特征。
北宋官钧的釉色,不象后来金、元、炉钧、宜钧和现在新出的钧瓷那么单调。几乎在同一器上都出现变幻莫测地显出有茄皮紫、桂花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葱绿、雪花鹅毛绒、蚯蚓走泥纹、淡棕色、火捺等等和其它无法言述的色彩和景象。因此古人把它概括为“进窑一色,出窑万彩”。
宋代 钧窑紫斑玉壶春瓶
当然,钧窑瓷器还有一个叫显的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这种纹是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使其出现裂纹。然后再上釉,使釉料流入空隙填补裂罅,进人二次高温烧制才成的。
在宋代,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更好地向朝廷交差。制作上艺非常精细:首先是将取回的泥料去掉石子、草根等所有杂质后.露天堆放,让它饱经日晒雨淋。上冻解冻后,再日晒雨淋、再上冻、再解冻,使泥料完全疏松风化。去掉杂质釉粉,用无杂质之草木灰浆配釉。配釉时浆水必须要匀。为官家和皇宫制作的钧瓷,必须要用颍河的水。据说:该水出于嵩山幽谷,那里是金玉玛瑙的产地,饱经日月精华,蕴有山川精灵,融天地万象气质。将泥料用陶轮拉坯成型,然后用圆雕浮雕装饰,或用模子印制。坯胎成型后,先将其加温到100℃,然后缓慢冷却,到100℃后开窑,此乃素烧。接着在冷却的坯胎上施釉彩,重新入窑烧制成品。唐末宋初是“青一色”的,后来变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多窑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对风向、温度和选料、窑址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讲究,有人说“钧窑万变,难在烧成,贵在窑变”,十烧九不成,所以钧窑产品才显得名贵。经过窑变出来的瓷器,宛若“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绿如春水初升日,红如朝霞欲上时”,就像一幅天然的绘画。所以,宋徽宗下旨,除了宫廷收藏外,禁止民间收藏钧窑瓷器。
在御用钧窑瓷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铭文:一是于烧前刻在坯胎上的“奉华”、“省符”;二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刻的清宫殿名,是器物陈设处所的标志,如‘‘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官”等。
除上所述,最多见的是在花盆、盘、洗、尊等陈设器的底部,刻“一至十”之间的数字标号。大多刻于烧前的坯体上,极少的是在器成后补刻的。数字标号,是器物型号规范化和统计烧制件数的标记。
四、后期钧窑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