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枚罕见的大泉五十背黄帝陈

标签:
大泉五十背黄帝陈王莽黄帝陈大泉五十垂针篆 |
分类: 先秦-南北朝钱币 |
大泉五十背黄帝陈1,直径28mm,重6.75克


大泉五十背黄帝陈2,直径28mm,重6.55克
最近查找相关资料,从《古玩宝斋300例选》(杨一心、王全海主编
《古玩宝斋300例选》一书为2004年出版,孙仲汇先生在《和王莽身世有关的一枚古钱》一文披露:“存世最奇特的一枚大泉五十背上有星斗纹及“黄帝陈”三个篆字,系近年才发现的孤品。”(同上)只是有文无图。而笔者所藏此枚大泉五十背“黄帝陈”,虽然没有星斗文,却有黄(穿右)、帝(穿左)、陈(穿下)三个篆字,与面文大泉五十皆为悬针篆。
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也称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悬针,是指竖划收笔出锋,像钢针一样悬起。王莽时的铸币,有几种书体都是悬针篆,王莽的“十布”货币、货泉都有悬针篆,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比较典型的悬针篆钱文是王莽的货布和大布黄千。此枚大泉五十背“黄帝陈”,钱文也属王莽的悬针篆,此币面文穿左的“十”字尤其明显,皆连穿接廓,“大”字一横两头起笔收笔皆出锋如针,及“十”一直收笔出锋如针;穿下的“泉”字起笔非今常用的一撇,而是一点接穿,左右翘起的两笔上翘,也有出锋如针的意味,只是穿右的“五”字,因呈“8”字型,笔划未见出锋如针;此币背文穿右的“黄”字及穿右的“帝”字,两字的下半部笔划出锋如针,穿下的“陈”字,应为周武王封舜的后代于陈而来。整体看,此币钱文为悬针篆,浑然一体,既有神韵,又具美感。
钱文悬针篆书体何人所创?一说出自“曹喜”,宋人《墨池篇》说“悬针之书,亦出曹喜”;宋僧梦英《十八书体》也说“悬针、垂露曹喜所作。悬针篆者,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古币寻珍》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对货币进行了四次大的改变。第一次币改,在继续流行五铢钱的同时,另增两种刀币(错刀、契刀)和一种圆钱(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表明每枚值铜钱五千,是古代少有的大面值货币。可见,王莽早年以礼贤下士博取名声,一旦掌权即位,就铸行虚值大钱搜刮民财,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均属此列。此种大泉五十背黄帝陈,似属王莽称帝后,第一次币改的产物。第二次币改,他因篡刘汉而立,讳忌“刘”字,因“刘”字含有“金”、“刀”二字,有凶煞之气,,便将五铢钱与金错刀一并废除,另铸重一铢的小钱,与“大泉五十”并用。第三次币改,推行繁杂的“宝货”制,铸币有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二十八个品种,至今存世者,皆为珍稀品种。第四次币改,“宝货”制被时人拒用,不得不罢大小钱,另铸行“货布”与“货泉”,由于货泉与汉五铢同重同值,时人乐于接受,得以一直流通到东汉光武帝恢复铸行五铢钱止。由此推断,此枚大泉五十背“黄帝陈”钱,与同类大钱在第四次币改时废止,其铸行起止期,因史料缺失,无法考查,但从其存世极罕来看,此种大泉五十背黄帝陈,铸行时间不会太长、铸量不会太多;再从其面文背文来看,此种钱币既可行用,又似是一种纪念性质的特种币,铸期似很短、铸量很少,但是,大泉五十背“黄帝陈”的钱文为悬针篆,纤细秀丽,清晰工整,布白疏匀,是钱文书法的一朵奇葩。 (作者:徐长林)
前一篇:大宋通宝当拾,生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