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汉双面雕大玉璧

(2015-06-10 12:14:16)
标签:

玉璧

战汉

玉器

蟠螭纹

蟠虺纹

分类: 古玉、名瓷
战汉双面雕大玉璧

战汉双面雕大玉璧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内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
       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战国玉雕刀工锋利挺拔,转角尖锐;动物身形扭曲,面目狰狞;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细。
       汉代时,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战国的风尚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年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径达54厘米,堪称中国之最。
        汉代玉璧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明显不同,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汉代大为流行。璧上纹饰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但和战国相比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谷纹、蒲纹的颗粒大而稀疏,二是组合纹饰更为流行,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饰以吉祥内容的文字,也是汉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从总的水平看,汉代玉璧不及战国的精细。
        东汉时玉璧数量渐少,璧形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东汉以后玉璧少见,零星所见以素面居多。

 

     我国帝王玉是历史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但其渊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晚期,大致在距今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这时的玉器中已经出现了还没有帝王的“帝王玉”,其规模与质量均不亚于后世的帝王玉,但其不足之处则是还没有和田玉。和田玉成为帝王玉之材料似始于齐家文化至夏商,而大量出现则始见于商代妇好藏玉。此墓玉器中有一些地方玉玉器,但和田玉已成为主流。

  我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出现真玉、非真玉的界定。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玉石品种较多,帝王和王公不断地筛选品评,在他们眼中和田玉不仅有优劣之分,还必有真假之争。从文献中也可找到只鳞片爪的记载,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天子用全,上公用駹(máng音盲),侯用瓒,伯用埒。”其全、駹、瓒、埒(liè)4种玉有何不同?《说文解字》释:

  全为“纯玉也”。

  駹为“四玉一石”。

  瓒为“三玉二石”。

  埒为“玉石半,相埒也”。

  和田玉沿玉石古道开始向东运输的时间应不晚于齐家文化时期,经夏、商、西周其运输量日趋增加,充斥内廷,已成为帝王用玉,故所云“天子用全”系指帝王用玉均为优质和田玉,駹、瓒、埒应为稍次的和田玉,当然也不排除诸如珣玗琪、瑶琨以及其他地方玉。

  秦、汉、魏、晋、南北朝对玉的鉴别品评仍在继续进行,如《墨庄漫录》记载李淳风辨证真玉云:

  其色温润,常如肥物所染,敲之其声清引,若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此真玉也。

  李淳风所指之真玉非和田玉莫属,东北之珣玗琪并不具备上述特点。从色、质、声辨别玉之真伪,还见于《石雅》所引《拾遗记》云:

  石崇富比王家,当世珍宝奇异皆殊与异国所得,其爱婢翔凤(或作翾凤)妙别玉声,悉知其处。言西北方玉声沉重而性温润;东方南方玉声轻洁而性清凉。其言玉声轻洁者明东南方产非真玉也。

  此西北方玉古称球琳,即昆山之和田玉,应为真玉。《石雅》作者章鸿钊指明:东南方玉古名瑶琨,亦“非真玉也”。

  唐宋至明,朝廷用玉均取之于西域,或通过诸蕃进贡,或从和田采购,帝后用玉俱用和田玉,也就是真玉。但和田玉毕竟产量有限,即使朝廷用玉亦不能全用真玉和田玉,这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诏可见一斑:

  礼神以玉取精洁温润,今有司并用珉。自今礼神之器、宗庙奠玉并用真玉,诸祀用珉。如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

  唐玄宗重申礼伸和祭祖必用真玉,诸祀可用珉。此真玉亦为和田玉;珉为“美石次玉”,即非真玉。

  明代通过受贡和贸易的办法获得和田玉,西域贡玉的地方有火州、吐鲁番、曲先卫、撒马尔罕、别失八里、哈烈、于阗、黑娄、把丹沙、天方等处,但实际上玉产地仅有和田,邻国亦多窃取贡之。明代玉石“较古似多”,官商每年经营玉石约五千斤,故明廷用玉均取自和田,其他地方玉石一概不用。然明中期之后由于“边吏嗜贿,侵克多端”,良玉被克扣私下出售,进贡内廷者多有劣质玉。明定陵出土神宗生前所用玉器不均为优质白玉的情况即为铁证。

  清代前期由于准部割据新疆,玉路受阻,内廷玉材匮乏,治玉不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后回部每年贡玉四千斤,内廷玉材充实,促进治玉业发展,终于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道光以后新疆多变,玉料进入内地较少,内廷仍以乾隆时期贡玉雕琢玺印用具。张格尔之变,沙俄入侵,正常的玉石贸易遭到破坏,和田玉入关减少,价格高昂,于是岫岩玉、独山玉被起用,缓解了和田玉不足的窘状。

  1911年清帝逊位,民国成立,帝王玉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逝,和田玉作为帝王玉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结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