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大小布值恰好为2:1。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上匕、下匕阳、平台、?与、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三孔布考证有三种观点:1.三孔布以朱两计重系秦制,当为秦铸;2.形制雷同赵圆足布,出土均在赵故地,是为赵币;3.战国末年秦占赵后赵地所铸货币。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币“五十珍”之一。
三孔布下专背一两


三孔布,拓邑背一两


三孔布“牟”背一两


上专三孔布背十二铢


三孔布宋子背十二铢


安阳三孔布背十二铢


安阳三孔布背十二铢2


2010年5月11日上午,在北京国际饭店彩虹厅,又一次见证古钱最新成交记录的诞生,战国(赵)三孔布-武阳背十一两孤品,通长74毫米,腰宽35毫米,重15.5克,大型,以315万元价格在中国嘉德拍卖会落槌,加手续费352.8万元,又一次刷新中国古钱币的拍卖最高价格。据泉届一位老师说此布早年出土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一位藏家30万元入藏,后归西安金泉公司博物馆藏。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之品种,除存世罕觏外,主要是采用“铢两制”纪重。三孔布分大小二等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铢)。是品“武阳”三孔布属大型布,其周沿有边郭,铸造精美。浇口在首部,面、背合范较准确。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阳”字两边分距较大,与“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势;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字体稍倾斜。《史记·赵世家》载: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据此知:武阳古邑,原为燕下都,属燕国领地,赵孝成王时与燕交换土地后归属赵国,其地望在今河北易县南。“武阳”地名之大型三孔布是目前发现的极少数,学术价值极高,对于佐证史料、考证三孔布铸期以及研究衡制演变和地理位置变迁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阳”三孔布背一两


2012年11月25日,北京诚轩2012年秋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一枚战国时期“下匕阝阳”背“十七两”三孔布以368万元成交,再次刷新中国古钱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
下匕阝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