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听刘德武老师《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有感

(2018-11-30 13:39:02)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分类: 教育教学
听刘德武老师《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有感

10月19日上午有幸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课和讲座,刘老师那种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名师风采,至今仍是让我回味无穷。

见到了刘老师首先是感动,被他的敬业而感动,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虽然已头发斑白,却仍然意气风发,仍然潜心于教育研究,仍然深入一线听课、上课,令人自惭形秽!令人敬佩!其次还是感动,被他的和蔼可亲而感动,课堂上、讲座中刘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富有童趣、又是那么的大气、充满智慧。他关注细节,关爱学生,注重人文教育,他每时每刻都面带微笑,给人以淳朴又极具有亲和力。

我们常常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烦恼,然而刘老师一堂二年级的《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却让学生学得意犹未尽。整堂课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舒服,学生学得快乐,听课教师听得轻松。本节课,刘德武老师设计五个教学环节: “口算”、“笔算”、“拔萝卜”、“水果盖住的数是几”以及“比一比谁的得数大”。 练习生动有趣,环环紧扣,有层次、有梯度。其中“拔萝卜”这部分内容设计得尤为趣味性,学生们扮演小白兔、小灰兔边做动作边喊“我们要”、“他们要”,学得起劲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的是人人参与!而“水果盖住的数是几”这部分练习题设计巧妙,把矛盾冲突抛给学生,学生思维发生强烈碰撞,在争论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自始至终学习内容成为了学生们由衷的需求,故而他们学得积极性、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后,刘老师紧接着是一个关于《我怎样修改课堂练习》的讲座,从中让我看到了一位投身教育数十年的老教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视与追求。每一道习题的修改都希望给学生更多层次的锻炼和提升。刘老师给教师们解读了数学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动力;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四个方面。提出“练习由只关注知识到既关注知识又关注思维。”的理念,并从下面两方面列举了大量修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例,将很多一线教师的练习设计原题一一呈现,并将修改后的练习题与原题进行对比,和老师们一起分析如何将“低水平的练习”修改成“有思维价值的练习”。

1、由结构的封闭性到结构的开放性。

例1:百以内数的认识

原题:47、48、    、     、51。  

建议改为       、     、50、     、     

原来的题目告诉的已知数多,限制条件多,学生的思维局限于那个小框里,正确答案只一个。修改后已知数少了,限制条件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大了,很多种思路、想法都出来了——从小到大数、从大到小数、挨着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刘老师还说”不要题目一出来,就举手回答。要让学生拿本子写——好东西是憋出来的。”

例2:乘法分配律

26×7+26×3

在乘法分配律中这样的习题相信是非常常见,刘老师说这种题目认为杜撰的痕迹太深,看上去一点缺点都没有,就是它最大的缺点。

25×3+25×。如果将题目设计成这样的话,那么学生的选择空间就大多了,如果根据乘法分配律来填写可以有7、5、1、97、41等,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不再仅是单纯的巩固乘法分配律。而这样的题目在一位老师上课中有学生给出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一个是0,一个是13.因为这样的题目给了孩子无穷的想象空间,所以孩子的创造力得以激发。我想如果每个孩子每天都能浸润于这样的课堂,那孩子该是有多幸福啊。

……

2、由目标单一性到目标多元性

例:可能性

在括号里填上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天后(   )会下雨。刘老师评语:对于东北的十二月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而有些孩子看天气预报说未来一周无雨又该如何解释呢?

只要努力,将来(  )会成功。刘老师评语:可能性本身是讲科学的概率,一定成功只是对我们未来美好的希望,这并不是数学可能性的范畴,这样的题目只会让孩子分不清主观和客观。

刘老师认为:教学可能性,不应让学生感觉到可能性只存在与生活、游戏中,还要让可能性回归数学。并出了这样的三道判断题。

4+4的和(     )是两位数

5+4的和(     )是两位数

5+5的和(     )是两位数

这样的题目不仅培养孩子合情推理和逻辑思考能力,还巩固了旧知,并让可能性回归数学。

……

 刘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如果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能进行整体思考,少设计“成品题”,多设计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需要的“半成品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每节课如果都能用一道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题目作为结束,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难道还愁不进步吗?还需进行特殊的奥数训练吗?

刘老师不但以他精湛的理论、鲜活的案例、智慧的设计给了老师们深刻的引领,还以他深刻的哲学观指引老师们去感悟人生的方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