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有感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顺着文中。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范!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语言学习与审美熏陶,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切入点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内”,“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老师《长相思》的教学被称为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奇迹。有人说:“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严格地说,应该是个艺术品才是。”作为一个老师,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教学一生已足矣!在这一课里,无论是文本的解读、教师的语言、语境的拓展、互文的印证、角色的置换,还是所选的音乐、所用的图片,没有一处不是恰到好处,没有一处不是动人心弦。真是诗意如水,缓缓流过,境界渐宽。
王老师《枫桥夜泊》一课是由文学到文化的探索,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温暖了张继的心灵,同样温暖了一代又一代跟张继一样的“愁眠”的心灵,温暖了课堂上学生的心灵,也温暖了中华民族一千二百多年来的文化历史。
王老师把《普罗米修斯》解读为爱的神话。在课堂上,他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一)平起:一串神的名字。(二)蓄势:神与火。(三)直面:神在受难。(四)升华:爱是神唯一的语言。(五)突转:永远的神话。没想到王老师会将课的情感与精神境界再往前推一步,推向“爱”的最高境界,推向一切“拯救”原是“自救”,并移情孩子自身的体验。就这样,在千回百转之间,总有一些感动令我们凝眸顾盼。
更让我惊讶的是王老师对《与象共舞》一课还进行了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他根据不同的课堂价值取向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在不同的两个班分别进行教学实践。我不仅沉浸于两种不同的诗意之中,更被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敢于实践、勇于超越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从王老师的课品里走了出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原来语文课是可以上得这么美,这么有诗意,真的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庆幸我是一位语文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