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一位高层在我这里给儿子起名,他有句话说的非常赞:“名字也有‘二八现象’。80%的人,听到看到这个名字,瞬间会产生什么印象,对一个人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读完铠舟这篇好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便”如何变成“π”》(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4e11d01019rhe.html),顿觉少年派遭遇的人生第一个杯具,就在于派老爹完全沉浸在法式浪漫中,压根没想到,80%的印度人一听到“派”这个发音就会联想到“小便”。这种不靠谱的事情在我家就曾亲历。表弟出生后,舅舅为纪念自己的出生地——开封汴梁城,给儿子命名“汴”。全家族的人听到这个名字,脸都黑了。
这是坏榜样。好案例也俯拾皆是。
前些日子偶尔在“优酷”上被一个广告吸引:【老友记第二季】琢磨先生和薛蛮子聊“被键盘改变的人生”。
这种“私访谈”,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节目形态。点开一看,聊天从名字开始。薛蛮子好奇,琢磨先生这个名字,是不是表示他爱琢磨?
琢磨先生的自我解读为,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听完我就乐了。果然有水准。这名字其实是一种非常隐晦的高调,表达的意思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高端人士相聚,你谈什么,让人觉得你很牛b?看来非名字莫属。
你的人生品位、知识储备、价值观、追求和自我定位,毋须多言,就浓缩在这短短两个字和解读中。
你能解读到哪一层,这绝对是一种高级智力游戏。
几个月前,我给一位希望未来在商界有所建树的90后改名“王冕樵”,并观察他的反应。小伙子看到这个名字,沉吟过后,大为欢喜。我心下赞许:“好,你将来必有出息!”
【原文转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便”如何变成“π”》】
周末跟老婆看了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确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影片。
片中的“小便”插曲很有意思。
一上来小主人公“派”就在讲述他名字的故事:爸爸曾在法国生活,蓝天、白云、美女都让他无法忘怀。这位肌肉男在阳光下游泳,享受那种感觉,于是乎回到印度后,给自己儿子起名“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派西尼正是法国那家游泳馆的名字。
“派”(Pi)的发音很像英语中的“小便”,这真是一个不幸的开始。他一到学校,身边就会有同学喊“小便”,哄堂大笑。本来他在快乐的玩耍,被大家一笑话,连玩的兴趣也没有了;站在墙角,大家也会发笑,说派在那里小便呢;而有天老师在做实验时有意又无意的一句“小便”而令帕贴尔以为是在叫他,便条件反射般的站了起来,结果引起全班同学们的一整大笑。
小男孩对天发誓要改变大家对自己的嘲笑。苦思冥想,他把名字跟“π”挂上了勾。英语课上,老师点名“小便”,派径直走上讲台,背对疑惑的目光,在黑板上重重写下:“我叫Pi,读音跟数学上的圆周率一样,叫‘π’,3.14。”老师说:“谢谢。”派回到座位,身后的同学捅他:“讲的很好啊!”他刚有些欣喜,没想到又来了一句:“但你还是小便啊!哈哈哈!!!全班大笑。”---真是出师不利!
派利用新开学的机会,不断在不同课上重复介绍自己,语言课、地理课、数学课...希望扭转老师同学对他的认知,收效甚微,大家还是叫他小便。
这事说到底还是要怪派的老爸起名字的时候太草率。就像中国网友曾经热议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爆笑人名》。做父母的非要给孩子起名“范统”、“杜子腾”、“史珍香”,你让人不往歪里想都难。继续回到电影。突然一天早晨,教室门前挤满了,同学、老师还在往里涌,原来Pi正在默写圆周率,从3.1415926开始,满满一黑板,每多写一个,都会引起一阵欢呼。数学老师拿着圆周率表对着看:“天啊!真的一字不差!”从此派一举刷新了公众印象,他终于从“小便”,变成了牛B哄哄的“圆周率少年”。
一个姓名,瞬间给人产生的印象,想去重新扭转,真是比登山还难。
人生有风险,起名需谨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