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是打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2020-04-21 15:33:36)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居然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的回目上,可见这十首怀古诗的出现很不简单。它们绝不是简单的猜谜诗,而是如薛宝琴所说:“诗虽粗鄙,却怀往事”。

笔者始终认为,只有研究方向正确,才能正确认定红楼梦作者,继而红楼梦中的疑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认定《红楼梦》作者是“方冒孔团队”的基础上,(参见:冒士模《<</span>红楼梦>作者之谜新解》、《<</span>红楼梦>作者之谜的划时代突破》)

笔者试解读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

    (一)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怀古》从字面上的理解,是写东汉末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惨烈战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数占优的曹操大军惨败的同情。但从“无限英魂在内游”,又让我们联想到1279年惨烈的“崖山海战”。崖山海战是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无限英魂在内游”让我们联想到“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这其实就是红楼梦作者对溃败的并且人数明显占优的大明军队进行了缅怀。抗清战争的最后清军以少胜多,明军全军覆灭,大明王朝灭亡。

 

 

(二)《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怀古》从表面上看就是缅怀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马援,他曾带兵西征羌族,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带),北逐匈奴,为东汉立下汗马功劳。

交趾怀古》更深层的意思是什么呢?

解读如下:

“交趾”,在这里不能仅理解为越南北部一带。汉代之前“交趾”是指代南蛮人所居的中原以南的区域也就是南明所在的区域,请看16456月时局图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是打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16456月时局图

铜铸金城振纪纲

公元1662年初,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中国神圣领土台湾,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金城”这里指代台湾岛。“铜铸金城”意指铜墙铁壁般的台湾。当年清军水军很弱,无力攻取郑成功统领的台湾岛。

振纪纲”: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郑成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举措,极大地维护了台湾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到清朝政府统一台湾时,原来只有数万人的台湾“荒岛”,已经发展成农田面积2万多甲(1甲约合14亩)、人口多达20余万较为富足的宝岛。

声传海外播戎羌

声传海外”:郑成功用武力赶走荷兰占领军,收复台湾,当然是声传海外”。

请注意:马援可没有声传海外的战绩。

 

播戎羌”:在上古时期又指称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一带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是打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165812月时局图

 

参看165812月时局图,南明丢失了大片国土,龟缩在区域。

播戎羌”就是指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战绩也传播到位于大陆西部的南明。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就不详解了,诗后再加两句就可将意思表达清楚。

马援自是功劳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

要数南明大英雄,

还是台湾郑成功。

 

交趾怀古》就是缅怀明末清初时期的南明大英雄郑成功。

 

 

(三)《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即今南京紫金山,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北山移文》创作于南朝(480年),当时有一个叫周颙(yong)的人, 他最初自命清高, 隐居北山(南京钟山), 不肯出仕。后来, 周颙应诏出仕。职满后路过建康要到北山去, 孔稚就写了这篇《北山移文》来讽刺他脸皮厚、不知羞耻

薛宝琴《钟山怀古》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借南齐周颙隐居钟山,后皇帝下诏随即就出来做官的虚伪情态,把周颙隐居时与出仕后截然不同的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层层揭露其虚伪本质,描绘其丑恶面目。

《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没有一处是闲笔,《钟山怀古》这首诗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

在探究其用意时,笔者突然醒悟到:能在书中写出《钟山怀古》这首诗的作者,其思想必与《北山移文》的作者类似,也就是说《红楼梦》作者应是一位隐居不仕的人。

“吴氏红学”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吴伟业。吴伟业(1609年—1672年),号梅村。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明亡后长期隐居不仕,清顺治十年(1653)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吴梅村先隐居后出仕的经历与周颙何其相似,吴梅村有可能在《红楼梦》书中讥讽自己吗?显然不会,由此证明《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吴梅村,这就彻底颠覆了“吴氏红学”!

笔者认为《钟山怀古》这首诗就是《红楼梦》作者对明末清初先隐居后出仕的道貌岸然的文人的鞭挞。这说明了作者一定是位隐士,而且是位文学水平极高的大隐士。

 

(四)《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淮阴怀古》表面上看就是缅怀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侯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那么它更深层的意思是什么呢?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是打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清军入关后的形势图

 

一、清军入关后形势

清军入关后,逃亡在淮安一带的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直接向雄踞江北的明朝三镇总兵 高杰黄得功刘良佐求助。三人一拍即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史可法(南京兵部尚书)和马士英(凤阳总督),拥立朱由崧,做起了定策元勋。总兵刘泽清见风使舵立即跟进,马士英老于官场,见自己部将窝里反,想来争也没用。连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迹,成为从龙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开始还蒙在鼓里,指手画脚的不服,又在写给马士英的信中痛骂朱由崧昏聩糊涂。没想到却成为落在别人手中的把柄。随即马士英便带领四镇大军杀气腾腾的护送朱由崧进入南京称帝,成为南明政权第一任皇帝(1644年—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

四镇总兵自恃拥立皇帝有功,骄横跋扈,不听兵部尚书史可法调遣,在清军兵临扬州城下时,无一前来救助,老将史可法城破被俘后壮烈殉国。

二、解读《淮阴怀古》

淮阴城是南明抵御清军南下的江北重镇,南明政权在淮阴一带部署了重兵,号称江北四镇。四镇的统帅就是兵部尚书史可法。淮阴怀古就是对他们的评判。

壮士须防恶犬欺

英勇抗清、壮烈殉国的史可法可谓壮士。骄横跋扈的四镇总兵可谓犬类。

恶犬欺壮士的行为如下:

其一、在拥立南明皇帝的历史关头,四镇总兵依仗手握的兵权,自行拥立皇帝,欺凌统帅,使得史可法不得不从。

其二、位于抗清前线的四镇总兵,在统帅史可法被清兵围困扬州城时,竟不听调遣,无一前来救助。

“三齐位定盖棺时”

“三齐”是指项羽在战国的齐国故地上分封的三个国家。韩信平定齐地后,被封为诸侯王齐王

四镇总兵因拥立皇帝有功,也被封为诸侯王,分封为:

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

东平伯刘泽清防守淮安、扬州,

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

侯爵黄得功镇守滁州、和州。

历史应如何对四镇总兵进行评价呢?当然是盖棺论定。

刘良佐降清后成为江阴屠城的刽子手,至死为清廷效力,因归类恶犬。

刘泽清身为明山东总兵,崇祯帝命他率部火速入卫京师,他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不久带领主力向南逃至淮安。清军南下,刘泽清投降清朝,后因反复无常被清廷绞死;因归类恶犬。

黄得功:虽然骄悍跋扈,在救助弘光帝时拒不降清、自杀殉国;

高杰:投降清军的河南总兵许定国在睢州将高杰诱杀,对整个南明战局影响巨大。高杰为人荒淫狠毒,扬州百姓听说他死掉的消息,都相互庆贺。但高杰这次出兵,抗清的决心很坚定,所以当时有人对他的死感到惋惜。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黄得功和高杰虽然有种种不端行为,理应受到人们的鄙视,但在生死关头,他们还是誓不降清、为国捐躯,不负大明王朝的一饭之恩。

 

(五)《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红楼梦》问世于明末清初的1694年(甲戌年)。那个年代的人,一提到广陵(扬州)就会联想到扬州战役。就会联想到大明忠臣史可法。

蝉噪鸦栖转眼过”:

俗称:知了。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着很高的地位,代表着纯洁、清高、通灵。

“牙”与“鸟”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富有进攻性、侵略性的鸟”。本义为侵略成性的鸟。南人喜鹊恶鸦。

乌鸦喜吃蝉,是蝉的天敌。蝉被鸦吃了,鸦栖扬州旁的隋堤。

蝉噪鸦栖转眼过暗喻大明军队被清军打败了,清军占领了扬州。扬州战役已成为过去。

隋堤风景近如何

由隋堤风景就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隋堤柳 

《隋堤柳》的最后一句请看隋堤亡国树”,就回答了“隋堤风景近如何”。暗喻大明王朝已亡国。

只缘占得风流号”:

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南下,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守扬州被围。城破之日,史可法被捕,坚决不投降被杀,名垂千古。被公认为大明忠臣。

风流有杰出不凡的意思。

只缘占得风流号”暗喻史可法誓死不降赢得了大明忠臣的风流称号。

 

惹得纷纷口舌多”:

查百度百科:史可法。明清史专家顾诚1934年-2003年)在《南明史》中评价如下:

 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

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

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

再看扬州战役,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史可法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和才具实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史可法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口舌议论、谈论。

惹得纷纷口舌多”暗喻史可法虽公认为大明忠臣,但后人对他的所作所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

历史公认史可法不愧为大明忠臣,但他对于南明弘光政权的快速覆灭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广陵怀古》可以认为是对史可法的盖棺论定。

 

我们总结一下薛宝琴的前五首怀古诗。

第一首《赤壁怀古》。诗中“无限英魂在内游”,对战败的曹操大军进行了缅怀。这其实就是对溃败的并且人数明显占优的大明军队进行了缅怀。

第二首《交趾怀古》。借缅怀大将韩信,缅怀了占据台湾的抗清英雄郑成功。

第三首《钟山怀古》。以古讽今,讥讽了明末清初先隐居后出仕的伪君子。

第四首《淮阴怀古》。对举足轻重的江北四镇总兵分别进行了盖棺论定。

第五首《广陵怀古》。对南明兵部尚书、江北四镇统帅史可法进行了盖棺论定。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前五首怀古诗是对南明主要军政官员的历史评判!

 

(六)《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明末清初时是南京秦淮河上著名的渡口。桃叶渡可以认为是秦淮河的代名词。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两岸河舫竞立,灯船萧鼓。明末时秦淮河歌楼酒肆林立,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风月场。秦淮名妓要数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最为出名。她们不光才艺双绝,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洪流中表现得爱憎分明,不仅自己如此,还劝夫忠君首节,为抗清复明作出了贡献。其中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最为著名。

明末清初,秦淮闺阁也如大明王朝那样烟消云散了,仅仅留下了昔日的倩影和题词。《桃叶渡怀古》就是对秦淮闺阁作了缅怀,同时,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明末清初。

 

(七)《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是咏王昭君的怀古诗。王昭君是一个从民间被选入后宫的女子,是个绝代美人。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 ,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诗中“汉家制度诚堪叹”的汉家制度指的是和番政策吗?不能这样认为。当时汉强匈奴弱,匈奴首领俯首称臣、愿作汉室的女婿,汉元帝仅将一名来自民间的宫女许嫁出去,并没有堪叹的地方。中国历史上的和番政策大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再如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等。和番政策不应认为是樗栎应惭万古羞”的政策。

结合红楼梦作者所处时代,可以认为,这里的汉家制度就是指汉民族的男子束发制度。汉民族深受儒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思想的影响,男童15岁就开始束发。明朝被推翻后,满人摧毁了汉民族的男子束发制度,强迫汉人剃发,这是不是“汉家制度诚堪叹”?“樗(ch)”是椿树,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作者开卷说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这就对应了“樗栎应惭万古羞”。试问,有哪一个汉家制度会使得汉人的万古羞?在明末清初只能是汉家的束发制度。《青冢怀古》就是作者对“剃发易服”制度发出明确的评判。

李天馥(1635年~1699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武英殿大学士。在他编选的《古宫词·小引》中写道:择数百人之警句,故声调易工;积十馀日之精研,遂捃摭特切。阅者以词会旨,宜百首作一首观;亦以要该繁,更一句作一首读可尔。”此表示,《古宫词》借古言今,指事切情,尤在于关键之一首、关键之一句。此正是微言诗与微言著作之基本手法。可知,那个时代很盛行微言诗与微言著作。笔者认为: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就是写明朝被推翻后,满人摧毁了汉民族的男子束发制度,强迫推行剃发制度,堂堂须眉愧则有馀,真正感到万古羞愧。“不平则鸣”这就是写作《红楼梦》的初衷。红楼梦开篇的一句金簪雪里埋”就表达了作者悲愤、不屈的情感。(参见冒士模《“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深刻含义》)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红楼梦》一书不可能是满人所写,满人怎么会为了汉家制度而感到万古羞呢!只能是明末清初的汉人大文豪所写。

以下还有三首怀古诗,分别是:马嵬怀古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它们分别对闺阁中三位女子作了缅怀。既然是作历史的评价,那么这三位女子的特点必需表露,让人们知道是哪三位女子。通过以下解读,我们看到这三首怀古诗的先后次序与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三个判词的先后次序一致,也就是说怀古诗中暗喻的三个人与判词中评判的三个人是一一对应的,仅仅换了一种角度来进行表述。

继续解读如下:

   (八)《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马嵬怀古》是说唐玄宗杨贵妃的一段往事。安禄山叛兵攻破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到马嵬驿,六军驻马不进,极受唐玄宗宠幸的杨贵妃被迫缢死

清初,极受顺治皇帝宠幸的贵妃是谁?她就是清廷对外宣称的董鄂妃,根据考证(参见邓小军新著《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董鄂妃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董小宛不仅是绝色美女,她还以才情学识征服了顺治,柔弱的汉家女儿都有如此高的文采,让顺治受到深深地震撼,从而影响了顺治的执政。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就是指这一功绩。

顺治帝改变了朝堂上只有满臣的局面,实现了满汉官制统一构筑一个在满洲领导下的满汉合一的官僚体系,建立起满汉共同认同的中央政权。

顺治帝打破了“满蒙联姻”的国策,倡导满汉联姻,接受华夏文化,维护儒家礼制

董小宛被掠入宫前,就积极帮助反清义士,入宫后又对清廷的治国政策作了积极地影响,从身份上来看,又身为贵妃,理所当然地排在闺阁昭传的第一位。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第二个判词明说贾元妃,其实就是暗喻董小宛。(参见:《解读<</span>红楼梦>贾元春的判词》冒士模)

 

   (九)《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怀古》明眼一看就是描写《西厢记》中聪明善辩侍女小。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第三个判词明说贾探春(参见:《解读<</span>红楼梦>贾探春的判词》冒士模),其实就是暗喻董小宛的侍女张惜梅。按照一一对应的关系,小红就是侍女张惜梅。张惜梅不畏艰险,誓死追随反清的明鲁王,最终成为明鲁王的王妃(参见《红楼梦中探春远嫁的是哪个国家?》冒士模),这是不是小红骨贱最身轻”。从身份上来看,张惜梅身为王妃,理所当然的排在闺阁昭传的第二位。

 

    (十)《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怀古》就是描写《牡丹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既然是缅怀秦淮闺阁,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字就让人联想到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又让人费解。《牡丹亭》中的团圆,是让春香辨别真伪,这一句中的团圆为什么不需春香辨真伪?为什么又是一年后才团圆?

顺治四年(1647),南明弘光政权礼部尚书钱谦益1582年—1664年)因暗助抗清,突然被逮关入刑部大狱。钱谦益妻子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一年后的1648年才得以出狱团圆。他们两人的团圆与春香无关,当然是团圆莫忆春香到,他们两人是一年后才团圆,这就有了一别西风又一年

柳如是坚定地站在反清立场上,与钱谦益一同暗中从事抗清活动,从身份上来看,明显低于皇妃,所以排列在董小宛之后。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第四个判词明说史湘云,其实就是暗喻柳如是。(参见:《解读<</span>红楼梦>史湘云的判词》冒士模)

梅花观怀古》写到了团圆,在赞扬柳如是的同时,也对暗中抗清的大儒钱谦益进行了点赞。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第九首怀古诗为什么是缅怀明鲁王王妃张惜梅。

诗词排列顺序来分析,第八首缅怀的是皇贵妃董小宛,第十首缅怀的是礼部尚书的妻子柳如是,第九首缅怀的理应是王妃这个等级的人。从判词的顺序来分析,第二个判词明说贾元妃,其实就是暗喻董小宛。第四个判词明说史湘云,其实就是暗喻柳如是。第三个判词明说贾探春,其实就是暗喻明鲁王王妃张惜梅。根据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九首梅花观怀古》的小红就与张惜梅对应上了。第九首缅怀的就是明鲁王王妃张惜梅。而且用史笔说明王妃张惜梅的身世很低微,仅是个侍女,所以诗中的骨贱”就来源于此,张惜梅从侍女一跃而成为王妃,诗中的“最身轻”就很形象。“已经勾引彼同行”可能说的就是张惜梅主动要嫁给鲁王,最终辅助鲁王共同走上了逃难抗清的路途。

薛宝琴的后三首怀古诗,分别缅怀了董小宛、张惜梅、柳如是。可以认为红楼梦为闺阁昭传,主要也就是为这三位女子。金陵十二钗判词能够与现实对应的女子可能也就这三位,这就揭示了为什么第八首判词明说王熙凤,但不是暗喻女子,而是暗喻宦官魏忠贤。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第三首《钟山怀古》,讥讽了先隐居后仕清的假隐士,明末清初时期假隐士的代表人物就是吴梅村,笔者认为,该首诗不可能是吴梅村(1609年—1672年)所写,又因吴梅村1672年就已去世,故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的作者不可能是吴梅村。

怀古诗的第五首《广陵怀古》,对南明快速覆灭负有不可推脱责任的大明忠臣史可法作了盖棺论定,这种评论不大可能出自冒辟疆(1611年 —1693年)之手。史可法很器重冒辟疆,曾推荐冒辟疆为大明监军,此外冒辟疆与吴梅村的关系也很好,那首讥讽之诗也不大可能是冒辟疆所写。笔者认为,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只能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僧人方以智(1611年-1671年)所作。

《红楼梦》的前期作者是明末清初大文豪、真隐士、僧人方以智。冒辟疆作为方以智志同道合的兄弟,继承方以智的遗志,以笔名曹雪芹继续完成了《红楼梦》的编撰。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中期作者。

通过对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解读,可以解开如下之谜:

1、 因为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又因“不平则鸣”。这就告诉了我们作者为什么要写作红楼梦。又告诉我们,作者不可能是满人。

2、 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进入明末清初才走向衰败。告诉我们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明末清初。

3、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的作者不可能是满人、不可能是先隐居后仕清的吴梅村、也不可能是受到史可法器重的冒辟疆。只能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僧人方以智。

4、 闺阁昭传主要是为董小宛、张惜梅、柳如是三位女子进行昭传。

5、 对南明的主要人物作了盖棺论定。

可以说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就是打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冒士模

20204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