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泰姬陵

标签:
旅游 |
泰姬陵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建筑:东侧的是答辩厅,西侧的是清真寺。清真寺为什么要建在西侧呢?这也是有缘由的,清真寺建在西侧,其大门的朝向必然面东,这样寺内的主墙就在大厅的西侧,使朝拜者可以面向圣地麦加的方向(西方)做礼拜。两座建筑都是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兴建这两座建筑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建筑清真寺,二是为了维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对称之美。这也是称泰姬陵为陵墓清真寺的原因。
泰姬陵中间主圆顶的高度为240英尺(73.152米),为伊斯兰建筑常用的穹顶式建筑。采用穹顶式建筑可以实现建筑内部空间的高大和外部的庄严。
她的周围有四个尖塔,高度都为130英尺(39.624米)。塔内有50级阶梯。四个尖塔并不与地面垂直,而是稍微向外倾斜,以保证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不会砸到中间的主体建筑。此塔又称“宣礼塔”,它是伊斯兰教的特有建筑,它的作用就是召唤周边的人来清真寺做礼拜。在古代,人们没有时钟,也没有扩音设备。为了在统一时间召集更多的穆斯林来集体做礼拜,就由清真寺主持工作的神职人员“阿訇(音:hōng)”登上塔顶,召唤周边的穆斯林过来做礼拜。在99%国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现在已在塔上安装了扩音设备,每天五次礼拜定时播放宣礼词,召唤穆斯林来集体做礼拜。宣礼词并不长,寥寥几句,用阿拉伯语唱出。每次唱经的持续时间也不长,差不多一两分钟便结束了。宣礼词的大致意思是“真主至大!”、“我作证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以及“大家快来礼拜!”,晨礼的时候还要加上一句,“礼拜要比睡觉好!”。但是在现今约80%左右国民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是很难听到扩音设备播放的宣礼词的。
陵园正门与主体陵体之间有一个大花园,是一个典型的波斯式花园,因为沙贾汗的宠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为她而建的花园当然选择波斯式花园。
波斯式花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泰姬陵的花园是由一个十字形宽阔水道,交汇于方形的喷水池。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波斯人认为天堂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泰姬陵花园如此布局,就是要将其建成一个天堂似的大花园。
印度共和国(1947-至今)是主要信奉印度教(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的国家,但其最负盛名的建筑(泰姬陵)却是伊斯兰教建筑,这是为什么呢?
印度建国前由英属印度
在英属印度统治前的332年期间是由莫卧儿王朝(1526年-1858年)统治。“莫卧儿”意即“蒙古”,莫卧儿王朝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一说突厥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今中亚南下攻入印度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泰姬陵理所当然的就是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

陵墓内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阳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风内有两副空石棺,石棺一小一大,小棺是“泰姬·玛哈尔”的,位于陵墓正中,大棺是皇帝沙·贾汗的,沙·贾汗死后被合葬于泰姬陵内他的爱妃泰姬的身旁,故位于侧旁。为什么都是空棺呢?因为皇帝沙·贾汗与皇后的真正长眠地点是在石棺地下的“土窖”中。土葬是穆斯林世界统一的葬仪,它和其他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穆斯林的土葬,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棺椁,把遗体直接放入土中,墓穴底部也不铺木板、石板、铁板、水泥等非土质及烧制的陶类制品,实行彻底的土葬。这是源于《古兰经》所阐述的安拉用泥土造化了人的生命,“他用泥土创造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人出于泥土,死后融化于泥土,复归于泥土。中国穆斯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土里来,土里去”,即是这个意思。穆斯林葬礼没有任何陪葬品,遗体按照穆斯林的风俗,必定是头朝北、面朝西(即沙特麦加“天房”克尔白的方向)。天房(克尔白)的阿拉伯语意为“方形房屋”。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圣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为世界穆斯林做礼拜时的正向,又称“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