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妙玉”排序之谜
(2019-01-15 15:37:09)分类: 红楼梦研究 |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有十一幅画和十一首诗,收入了十二位女性。第一幅画第一首诗说的是两位女性,以后每一幅画每一首诗,都预示着《红楼梦》里一个女性人物的命运结局。在这十二名女子中,她们的排名依次是林黛玉、薛宝钗并列第一,第三贾元春,第四贾探春,第五史湘云,第六是妙玉,第七贾迎春,第八贾惜春,第九王熙凤,第十巧姐,十一是李纨,十二是秦可卿。这十二位女性中惟独有一位,既不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女子,也不是嫁到四大家族做媳妇的女子,她就是妙玉。
写《红楼梦》这样一部长篇小说,首先必须要列出写作提纲,这部书主要是为闺阁立传,作者就构想了一个金陵十二钗,一组一组地呈现这些女性。最重要的是正册,其次是副册,然后是又副册。
妙玉的排序为什么能高高的列在正册的第六呢?
请看正册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吴蕊仙,苏州人。其祖父吴挺庵在明朝位居布政使(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从二品),父亲吴健侯官至孝廉。吴的丈夫管勋,是冒襄的复社好友,因反清事败遇难。吴只身渡江投靠丈夫的故友、慷慨好义的冒襄。途中曾遭遇盗匪抢劫,歹徒凌辱,费尽周折,才到了如皋,冒襄将她安置在洗钵池边的深翠山房。她在给冒的诗中写到“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表示自己愿意遁入空门的想法。《红楼梦》中妙玉自称“槛外人”即来自吴琪诗“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之“云中人”。冒氏不好强留,便由吴女自己选择,在城南杨花桥旁盖了一座小庙,名号“别离庙”,吴自号辉中(宗),从此告别红尘。
冒襄与吴蕊仙的真实故事,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宝玉和妙玉。贾府大观园内有一所“栊翠庵”,里面住着虽入空门,但对宝玉有意的苏州姑娘妙玉;如皋“别离庙”里养着一位凡根未断,但对冒襄有情的苏州女尼辉中(宗)。两位女尼,都在私家尼庵,都是带发修行,都是绝色美女,都是满腹诗书,都是祖上有贵重遗传,都是原藉苏州,都是情种暗生,但都是悲剧结局。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首判词首先明写林黛玉,暗地里哀悼了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及其忠臣;其二明写薛宝钗,同时期望废除清初的强制剃发令。
第二首判词是明写贾元妃,暗中悼念了皇妃董鄂妃,董鄂妃其实就是被清廷掳掠进京的董小宛(冒辟疆的爱妾)。董鄂妃就是董小宛这一事实,清廷不准说,所以要作昭传。
第三首判词是明写贾探春的身世,暗中悼念了王妃张惜梅,张惜梅就是董小宛的义妹,在明鲁王朱以海逃难途中嫁给鲁王,义无反顾地辅佐鲁王进行反清复明斗争,兵败后投井而死。王妃张惜梅的英雄壮举,正史中没有记载,世人不敢说,所以要作昭传。
第四首判词是明写史湘云的身世,暗喻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柳如是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果敢的投水殉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
第五首判词是明写妙玉的身世,暗喻反清烈士的遗孀吴琪。
从五首判词的先后顺序,可看出《红楼梦》的写作提纲。从全书的正面看是“大旨言情”,从全书的反面看则是通过追悼崇祯皇帝、期望废除清初的强制剃发令
作者:冒士模
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