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奇妙之处
来到都江堰景点,游人们站在“鱼嘴”上,只看见眼前的岷江分流而去,走在“安澜索桥”上,能体验到铁索桥的晃动,参观了二王庙,知道了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没有专业人士指点,游人根本看不出都江堰本身有什么神奇之处。是的,都江堰一点儿都不宏伟,也不壮观,一眼看不出任何伟大之处,网上好多游客留的帖子,居然说去都江堰玩了一圈,半天没看出什么道道来。现通过以下的探讨,让我们来体会都江堰的伟大之处。
http://s12/mw690/001dB2hVzy78DXRM1NF3b&690
一、都江堰地形: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约50公里的岷江上,岷江水量充沛,从北向南汇入长江,岷江从山区向南流经成都平原附近,被江东的玉垒山阻挡,都江堰建造前岷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每当岷江洪水泛滥,岷江下游就是一片汪洋,因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一遇旱灾,成都平原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在《华阳国?蜀志》(公元347年)中更详细地记叙了都江堰的创建情况:“周灭后,秦孝文(公元前250年)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由此段古文可见,没有都江堰就没有今天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令许多国际水利专家惊叹不已。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大型水利工程以其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处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在50公里的长度上,两地落差竟达273m。居高临下的特殊地理位置,可对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实行自流灌溉。
这项工程主要由宝瓶口进水口、鱼嘴金刚堤、飞沙堰溢洪道三大部分构成,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水运材木,又可以引水灌田,还可以分洪减灾。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保证了水运、灌溉、防洪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都江堰工程分三块:
第一,宝瓶口。宝瓶口是飞沙堰下游人工凿开玉垒山岩体的人工水道,是成都平原灌区的天然引水"咽喉"。为了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需将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凿开,李冰带领众人用人工开凿岩石,终于在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山尾巴处,凿出了一个平均宽度20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的人工水道,形成一个面向成都平原的分水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严格的控制,宝瓶口口门平均宽度为20m,只有内江河道宽度的四分之一.其功能是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和水运材木,因组成宝瓶口口门的砾岩抵抗水流冲刷的能力较强,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汛期又限制洪水进入内江灌区,从而起防洪作用。凿开宝瓶口后,在右岸留下一座巍然挺立的大岩堆,与玉垒山隔江而峙,称为"离堆"。
由于宝瓶口过水断面狭窄,限制了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与离堆一起共同壅高水面,从而更增大了飞沙堰的排洪效果。因此,宝瓶口是成都平原免于洪水威胁的屏障。宝瓶口分流引水工程完成后,起到了水运与灌溉的作用。
第二,鱼嘴和金刚堤。由于宝瓶口地势较高,枯水期江水就不往东面流,成都平原仍然得不到灌溉。这就搞了第二个工程,就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约九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等于把岷江水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流入宝瓶口的问题。由于鱼嘴的位置、形状、高度选择恰当,同时,与外江大致保持45°的交角,随着岷江水位涨落及鱼嘴受淹没程度的不同,交角也随之变化,从而起调节内外江流量的作用,中、枯水期岷江流量小,水流走弯,主流绕过鱼嘴进入内江,使内江可分得六成水量,为灌区春耕提供了水量,这时外江只得四成来水,汛期鱼嘴大部分被淹没,岷江水面比较大,使岷江水流取直,外江进口正对岷江上游水流,使其分得六成来水,因岷江沙石集中在汛期,所以外江也能排走大部分沙石,内江分水量则相反,只分四成来水,从而能减轻内江灌区受洪水与沙石的危害。
第三,飞沙堰
为了泄洪与排沙石的需要,在内江右岸金刚堤下端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约270米,堰顶高出内江河床2m的飞沙堰,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与离堆之间,特意留出的一段凹槽。属侧向溢洪排沙低堰.唐代称其为侍郎堰,因排沙效果很好,清代道光以后改称飞沙堰。
堤与堰的共同点是拦水。但其区别就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拦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古时飞沙堰,为了能自行溃堤,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飞沙堰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前凿有岩石弯道使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沙石顺着弯道的环流依靠惯性便流入到外江,据说几吨重的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这样在洪水季节,大量的沙石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若没有这条弯道,沙石将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历经二千多年仍在发挥着作用的神奇就在于此。在现场看飞沙堰就是个乱石滩,但没想到居然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每年都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排砂石效果差、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由衷的感到都江堰的伟大,真想前赴都江堰亲眼目睹先人创造的伟大奇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