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榕城
榕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92
  • 关注人气:1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石山三十六奇(16)

(2006-03-26 01:34:36)
分类: 三山

般若台 沙门持《般若经》于此不释手,因名。今为金粟庵。

李阳冰篆 《般若台记》刻于华严岩顶。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记》、镜水《忘归台铭》,(底本、库本皆作缙云县城隍记,崇抄作缙云县城隍庙碑。又底本、库本皆作镜水忘归台铭,崇抄初作丽水,复改注为镜水)世宝之,为四绝。

般若台,以李阳冰篆得名。
    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原刻在华严岩顶部,古时有僧人在此持诵《般若经》。故唐大历七年(772年)李贡在此造台时,将其命名为般若台,获当时李阳冰题词,篆镌岩上,得名天下,与浙江西南部(今丽水市)的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其篆书天下四绝

该处曾是福州最早的摩崖石刻,得到历代名人推崇,明末文史学家曹学佺15741647年,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官四川、广西诸省。南明唐王朝,官至礼部尚书。隆武二年(1646)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自缢于西峰里府第。清乾隆十一年(1746),追谥忠节。他一生罢官家居20余年,著述30余种,《野史纪略》被魏忠贤党羽诬陷为私撰国史,淆乱是非,被毁。诗文总名《石仓全集》,已佚。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清代被编入《四库全书》。现被称为闽剧的创始人。)有《 华严院观李阳冰篆刻》诗:  
   
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
   
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
   
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
   
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清代诗人在观李阳冰般若台铭后留下诗句:

山川终护虫鱼文,雨淋日炙不得朽。

文字千年面壁清,此是西来无量佛。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王,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叔。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曾刊定《說文解字》,對文字學的影響很大;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人称笔虎,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后小篆第一人,书法界称为"大小李"。现存碑刻作品稀少,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现存的般若台是用原拓本复制的,文革期间,被省气象台基建时毁坏,1982年在旧涛园内岩石上补刻。般若台三字之下,刻有住持僧惠摄”5个楷书小字,现在能看到应感谢他。

从南宋淳熙九年(1182)梁克家撰的《三山志》得知,很早般若台已不存在,在当时建有金粟庵,现也无处可寻。

 

乌石山三十六奇(16)

 

乌石山三十六奇(16)

 

    《般若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经》,因篇幅大小不一,有很多种不同译本。在我国,佛教《般若经》的第一个译者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他于汉桓帝中平年间(178189年)译出《道行般若经》;此后,在晋代,竺叔兰和无罗叉泽出《放光般若经》,般若思想开始在我国流行。后秦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等译出《小品般若经》(《道行般若经》的异译)、《摩诃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的异译)、《金刚经》及发挥大乘般若经思想的《大智度论》、《中论》等论著,大乘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深入,我国佛教宗派也由之而发源。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他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所谓般若(梵文prajna),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梵文pramita),意为到彼岸,是大乘佛教所讲的六种修行。《般若经》所要阐述的理论是诸法性空,即万事万物从本质上说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