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虚领顶劲

(2008-05-28 10:07:03)
标签:

虚领顶劲

太极拳

手足

盘架

杂谈

分类: 我指指月指非月

                     说说虚领顶劲

       坐在阳台听雨

    导读:

    稍节领劲,不只在头部。

    头部领劲,竖项非是强项。

    其他地方如四肢肩肘等诸处亦须领住。

      

    只要学过一天太极拳的拳友,都知道要虚领顶劲。王宗岳太极拳论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如是“不偏不倚,忽隐忽现”,陈鑫谓之“打拳全是领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提纲全在顶劲”,杨公澄甫“太极十要”中谓曰“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其重要性,杨公复有言:“失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时至今日,凡习练太极拳者可谓无人不晓“虚领顶劲”四个字的,然而,真正在行拳盘架时能将顶劲领起、领好的委实难得。许多名家、大师及爱好者对此许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屡将知见付诸于各类刊物,但龙蛇混居,大多数只是外形上做到竖项而已,忽略了手与足的“虚领顶劲”。

    为了做好头部的“虚领顶劲”,要求在走架、站桩时 “竖项”,即把脖子虚虚竖直,使之不偏不倚,不俯不仰,不强不塌,既直且松,如此,则能“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虽然头部在走架中动作幅度很小,甚至于基本不动,但许多大部分习拳者还是难以做好,诸如俯仰时,低头冒腰。这个还好解决,懂得斜中寓正就好办了(“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但手足部位就不同了。因为手足在走架中是不停地运动着的,确切地讲,手足之指(趾)要领好劲,不但要将劲领起,而且要将方向领好,如此,才能算做好了“虚领顶劲”。

    手足领劲,领起则活、则圆、则气势饱满,否则则塌、则扁、则懈。以陈式太极拳老架之白鹤晾翅一式为例:双手于胸腹前由合而开时,如右手小指虚虚将劲领起,两手对开,上有提劲下有沉劲,徐徐转圆,再徐徐落腰坐胯合裆正容,必能意丰劲整神足,如玉树临风。许多拳友,非以指领,而是以肩肘领,肩部上挑或后挑,肘尖横向拨行,手臂前段塌懈,身体自然一幅倦象(此时僵硬者盘架必架肘扛肩,如在挣扎),必至散漫。再以陈式之上三步为例:上步,微将足尖翘起,勿紧,以趾领劲向外侧边缠边落,须知此步落于何处,如何下落,以意贯注,才不至于落步无着,散漫无的,如此,则能迈步如猫行,无丝毫懈怠之象;其他各式进退俱是如此。反之,如提腿直上,如履大道,则缠丝劲尽失,毫无生机了。

    笔者并非死命强调手尖领劲,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许多地方是肘领劲或肩领劲的,比如肘击或肩靠动作等等——肘领肩领并不违背稍节领劲的要求,但作为初学者,必须做好头部手部足部的虚领顶劲。初学者手足领不好劲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明方向要度,故无着;二是手足劲领过,故病失上悬,扭转不灵;三是手足劲未领足领起,故疲软。除了师承不足外,多是理解的原因,或者因为把握的“火候”不到。比如,在起势时,双手耷拉下垂,或成叼手、钩手时手腕下塌几乎有90度,掤劲已经尽失,反认为是松透柔彻的表现。另有部分习拳者过分强调“坐腕”(所谓太极拳坐腕,不知始自何人,太极拳之掌运至势末,掌根微沉可矣),以至于运至式末,着意将手腕竖起;勾手则蓄意下折,如老树断枝——谈不上“柔”了,尽失太极拳特有的拳味和要求,如此怎能“柔久则刚自”?我们常把太极以“常山之蛇”相喻,谁人见蛇行时耷拉着脑袋或者将头硬勾成90度的呢?

 

                                                             云风懒人2007-11-03初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太极合道
后一篇:太极功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