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我再次来到北京,来到了鲁院。距离2012年离开鲁院17届高研班,已经有了两年之久。那次,我是作为一名陕西省作家协会推荐的作家,参加鲁院1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学习,这次,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推荐的学员,没有再去占陕西的名额。
接到孙吉民老师通知我再次入学的通知,我仍然感到一阵诧异,同时也觉得感动,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弥漫开来。2005年,我还在上海,当时因为一个很偶然的原因,我接触到一本写浦东开发区的报告文学的题材,那时候,我小说也写了三四年,正处于那种对小说充满期待的时刻。可是,这个报告文学的题材,也刻不容缓,它对我的写作提出了很重的考验。那些时间,踟蹰在浦东新开发的大街上,在我写作的时候,浦东还远没有现在这样满,还有一些,譬如说环球金融大厦这样的标志性建筑,依然只是空地。经过了一年多的艰苦采访和写作,终于写出了《读懂浦东》这本长篇报告文学,有28万字,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那本书,经过了艰难的曲折的过程。
此后,我还写过《重庆人在上海》、《河流与山的秘密》、《安康双创》这样的报告文学的书籍。每一本讲起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我今天回想起来,好像有了许多讲不完的人生故事……也暂时不讲了。
回到鲁院,昨天我还专程去了新鲁院。我第一次入学,是在新鲁院,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那里,而这一次,在有着很多悠久传统的老鲁院。那里有着在北京城来说浩大的池和花园。这里,有着古意盎然的森森大树。
昨日站在新鲁院,而我心中的老鲁院的树下,那些婆娑的桑枝以及柿子树,我的感慨和思念也恰如那明灭的阳光,闪闪烁烁,有如追溯似水年华,有谁,记得2012年的夏天。
在这些与全国众多学子共享的鲁院的时间,一切如同流水花季,其中,也有盛放的中国文学吗?在那些鲜花灯影下,写字的青春,却又是显得多么的风雅。
北京的时间、鲁院的时间,中国文学的这些叶脉流淌间,总见得着这些延续的风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