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鲁17”返校的那些时间

标签:
转载 |
2013年6月26日,“回”到北京参加鲁院17届同学返校活动。时隔我们离校一年,感谢我们班几位同学的热心张罗。
从西安去北京乘动车,本来有更晚更快的车,然而我想早走早点到,赶上当天的晚宴。到时下午三点三十七分,排队打车到鲁院已五点钟。北京的气温26度,真是没想到的凉爽,走进校园,微风习习吹来,花木摇曳,竟无人影,原以为人声鼎沸……还好,门前的阿哥似乎认得我们,挥手让进,微笑致意。
我慢慢地顺台阶而上,拖着箱子,领到房卡,回到507,感觉很近的房间有人在谈话,放下包,马上跑过去了,与元松、洪平、孟伦热情相拥。从房间走出,楼上的陈鹏、张爽在挥手,让到楼上去,我说,一会儿就来,迎面见到秋野大哥、老孟先生依然温厚的吓人!
晚宴在鲁院餐厅举行,这个我们曾无数次走进的大厅,已熙熙攘攘。原常务副院长白描先生隆重在座,这位我的口碑甚好的老乡总给人恰到好处之风,虎虎生气而又有真诚的力量。现常务副院长成曾樾先生在,他总是常常笑着,幽默亲切。老师还有温华主任、陈涛班主任、孙吉民老师、王璇老师、聂梦老师、新来的张俊平老师等等。聚会的发起者郝炜华、齐帆已在张罗,鱼禾班副讲话,很多同学互相致意。依然唱了一首民歌。
晚餐后去茶室参加小说、诗歌朗诵会,有些同学朗诵了别的同学的作品,尽兴而意犹未尽。茶室的活动完成,已经当夜11点了,很想去外面走走,可是第二天还要早起,走进房间,手伸在龙头下,直觉清水涌流。后来我想给艳荣打个电话,拿起话筒,却怎么也拨不通,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不能仅仅拨房间号,前面要加数,生活的遗忘它是那么的迅速,曾经用过很多次的房间电话,竟然忘了……它已从我的生活中离开。
第二天去白洋淀,见到蔡楠班长,许久不见,他变得更加笃厚稳重,变成了一个我们可以随时“调侃要求”的人。
真想不到,白洋淀的水会那样广大,坐着快艇,飕飕“飞”了很久很久,一个小时吧,还没有靠岸。那天的天气有浓重的水雾,一切都变得隐隐绰绰,只有碧绿的芦苇荡和荷叶,却更见得碧绿了,有一种潮湿的水气和清新。后来从船上下来,去看了一些村子,纪念电影《小兵张嘎》原型嘎子的房屋,嘎子立在房脊,身形矫健,神态逼真可喜。在白洋淀首次初尝了荷叶菜。用孙吉民老师的话说“苦香苦香”的。白洋淀的菜味道真美!
在白洋淀开了一个很正式的文学交流会,在座同学依次发言,炜华引用了仓央嘉措的诗,请纪洪平同学朗读。何凯旋同学是《小说林》杂志的主编,这次可能是因为范围小,他一改以前的沉默开始大谈了一阵文学,他认为同学们怎样可以把小说能写得更不同,特别是结构和一些手法的新意。由于是在白洋淀,很多人也谈到了蔡楠很独特很有韵味的小小说。陈鹏同学对文学谈了看法,不过这位前“花儿”的成员这次算是简洁的了。齐帆、英秀、春澜姐姐、娜彧、艳荣、鱼禾、川妮、元松、小岸、旭红等依次发言,男同学秋野、李孟仑、孟学祥、张爽、也都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谈到文学,再次谈到在鲁院的友谊,很多人感动不已……
真的不想再写这次离别了,离别时很多同学都哭了,炜华和秋野大哥哭的最厉害,我一看,赶紧别过头去,我一向希望自己心很硬很硬的,没想到他们这样真诚,竟然也会逼出我的眼泪。
2013年6月28日夜晚,很多同学都离开了,我和春澜、艳荣、英秀、小岸、英秀的女儿拉姆在艳荣的房间开了一个小小“西瓜会”。英秀的女儿拉姆是个特别优秀的女孩子,学习好,懂礼貌,一看就很善解人意,她能唱歌,有非常漂亮的舞姿。拉姆曾在我们26日那晚的朗诵会上跳舞,也在27日白洋淀的深夜歌场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收获了不同年龄的那种交流,她总是显得那么落落大方。
那晚的春澜姐姐身体不适,看起来那么楚楚怜人,那晚的夜晚那样安静,周围有着温宁的气氛,那晚英秀和我们畅谈小说,“女强人”艳荣也表达了女性味的善解人意。那晚小岸说,这个房子,以后恐怕再也难得回来……刹那间,我们变得如此安静。
回忆齐帆、炜华那天离开的泪水,回忆春阳差5分钟没有赶上飞机的遗憾,回忆鱼禾、川妮总是走在一起的身影,回忆元松坐了25个小时火车的辛苦,回忆娜彧的快人快语,回忆陈涛老师说话到嗓子嘶哑,回忆那些没有能来的同学。来的同学交流,也几乎谈到了每一位没有来的同学,相见甚于怀念,不相见亦怀念深。
鲁十七聚会,在短暂中已成永恒,每一次和每一次那是不一样呵。五年后、或者十年后、二十年后,会怎么样呢?不敢想啊,只留下这番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