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杯”全国小小说大奖赛授奖辞
(2011-10-01 10:37:59)
标签:
周海亮《忆江南》小小说文化 |
陈毓《第三支烟》
第三支烟正视了一个词:暧昧。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成功或者说有钱男人的矛盾心理:既要女人清纯,又要女人自爱。男人是不愿意买欢的,买总是带着一股商业味儿,而这种东西一旦嵌入感情,感觉就不好了。在男人心里,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心理较量,是猫捉老鼠的游戏。而在女人那里,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儿,来达到一个看似光明的目标。
王建刚《爬山顶寺的人》
作者通过一只动物的视觉引领着读者的阅读。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也没有过多的语言,只以第三者的感知感觉来叙述它和它主人的遭际。人人心里一盏灯,但不可能都亮着。在红尘俗世,是很少人能够抑制住什么的,特别是本性中自带的贪嗔痴谩。其实广义的修行不以场合论,有德无德,不在于你身处山林,还是身处红尘。《爬上山顶寺的人》用一个朝拜的故事讲了一个大家于无意识中可能走进的误区。
孙文强《青鱼泪》
对于这篇小小说,使用“部”这个量词也许最合适,它证明了小小说能有多大容量。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小小说竟然写了一部中国史,甚至是一部世界史。这样说,并不夸大,这部小小说写了人类推进规律的精髓。从大禹治水到当下“还有一些鱼突然地忘记了一生下来就会的游泳”。采用了象征、寓言等现代主义小说的技巧,很有经典意味。
非鱼《空空的老家》
阐释了土地和土地支撑下的农耕文明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精神的情感的影响。土地以及由土地衍生的文化心理,让我们一直把它视作根与家园,这种情感是无可替代的。在人们走出土地,走向城市森林的今天,土地以及土地所带给人们的根脉的东西越发凸显出来,成为人类的家园与精神后盾。《空空的老家》关注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家园的丧失和由家园的丧失带给人类精神的剥离感与无根感。
赵新《剃老袋》
是一篇中国版的“黄帝新装”。它传达的不是一种对“权力”的惧怕,而是人们为了度过生命过程中的种种“疼”,而制造的“神话”。对老一辈与新一辈的人来说,是一种集体有意识,与一种集体无意识。小说从开始直达倒数第二段几乎都是“闲笔”,在一千多字里洋洋洒洒,只有老辣的赵新才敢这样写小小说。
袁省梅《饭在锅里》
是篇让人看了既温暖又惊心动魄的文字。作者把调子定得很低,很灰冷,但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女主人公细细暖暖的语言流动中,渐渐的亮起来,温热起来,使得迫于生存压力本欲铤而走险的男主人公慢慢融化了心中那块被世态炎凉磨折得寒透了的冰。男主人公始终没有看到那个一直跟他温暖地对话的女人,她隔着一道用纸烟盒做的帘子,不失烟火味地化解了一场心理危机。
凌鼎年《狼来了》
从“赚钱”登上大雅之堂的那天起,人类已注定要跌落在自身设置的陷阱里。《狼来了》对“狼”做出了复杂的表达。真正的“狼”是对“很多人都想来儿狼山一游呢。”作者有意图地在用“狼来了”的童话模式,重构了一个为“赚钱”而自欺欺人的时代童话。
秦德龙《群众演员》
同样是时代最底层的人,秦德龙却不像周海亮那样在浓缩声音。而是在彰显了另一种生存状态,随波逐流的、不知剧情的“群众演员”状态。
王庆献《马大苦》
马大苦是一个标本。一个荒诞年代缩影。作家对马大苦的描写充满了幽默与反讽。英雄的背面是阴谋。迎风是苦,背风是福。对于那些像“我”一样天真的孩子他是“马大苦”,对于马大福却是“记高工分”的。其实,这种标本在任何年代都有具体体现,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周海亮《给您换一碗》
支配着年轻的建筑大军的一些基本价值,比如追求味道、比如幸福并且忧伤,比如被误解与可怜。在周海亮这里,被化身成年轻人在伏桌上的哭声。这声音,不正是年轻的建筑大军的集体无助的声音嘛。
老汤《挖坑》
哲学是让人聪明的科学,但因为主人公太聪明了,所以他生活得并不幸福——一个总想弄清楚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人,是不大会有幸福的感觉的――这似乎是个悖论。哲人总有出其不意的想法,他想检验一下与自己不同的人对于人生意义这个哲学命题的反应,于是有了他独到的测试方式:挖坑。通过这种毫无意义的劳动来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他对生命与生存状态的不同反应。这篇文字更像另一篇《西西弗斯》,作者把生存的意义这个问题又给重新提了出来。
安石榴《密林中一双高跟鞋》
这个题目就像一个悬疑剧情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好奇心驱使你跟着一起追问:谁放置了那双高跟鞋?它的主人是谁?这是怎样一个故事?主人的命运如何等等,有一大堆疑问等着你去求解。然而作者只把高跟鞋的来龙去脉一带而过,重点放在发现高跟鞋的那个同样是见不得光的抢劫犯身上,在看似不合理的解释下,却有着合情合理的心理依据。作者巧妙地设计了场景,并揭示了答案。
立夏《一个人的夏天》
以心理描写见长,作者细密地刻画了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妻女的男子痛苦的践约之旅。遭遇天灾说不上是哪一个的责任,而在亲人那里,这责任或者说遗憾却被无限度地放大了――生活中总是充斥着遗憾和追悔的。在失去亲人的长久的痛悔中,某一刻或者说某一个节点就像一个越拉越紧的扣,死死地结在那里,无法用理性打开。
化云《凤凰于飞》
直面了一次死亡,这起震惊世界的动车事故留给人们的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幸福与希望在瞬间破灭,然后是长久的痛。作者用一个叫凤凰的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的出壳的灵魂连缀起一组组惨烈悲恸的画面,让人们思考在和平建设时期潜在的危险与不和谐。
远山《忆江南》
在几乎所有人都向陌生人关闭了心灵之后,这个世界就变得冷漠而荒诞。《忆江南》作者用一个温暖的故事,向我们证实了接触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伤害。纯粹是需要一些自信自省与从内心里长出来的善良的,善良是这个世界的脊柱,再加上一份诚信,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明丽而和美。
刘怀远《路遗》
就像剥开一只核里有蛀虫的红苹果。开始拿过来时,充满了人间的真爱,真正的“路遗不拾”的乡村。一群要强、善良的,有人间大爱的村民支撑着那只红苹果。可是红苹果却为了一顿招待费而烂掉了核。一个时代的悲剧。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篇小小说是取材于生活中的形象,经过完全被作家的思想的“过滤”之后而塑造出来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