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凄美童话,折射现实人生
(2010-08-15 21:15:39)
标签:
红鲤行走在岸上的鱼黑鱼白鲢王玲玲白洋淀文化 |
分类: 评论家言 |
王玲玲
《行走在岸上的鱼》是蔡楠的最早成名作,他用新奇的笔法写出凄美的童话故事,故意打破常规的因果链条,但落脚点往往又是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凸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和思考。
当读到《行走在岸上的鱼》时,不时的联想到安徒生的童话,这篇凄美的童话,折射出残酷的现实人生,实现对生存的扣问。
辽宁作家侯德云说蔡楠是"以别样的视角切入现实中的人和事,以陌生的面孔展示他对小小说的理解和追求"。作者巧妙运用比拟手法,把红鲤比作人,赋予人的思想和行为。文章开头“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灸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红鲤在岸上行走打破了鱼离不开水的潜规则。然而她为了生存坚强而执着的在陆上行走。《行走在岸上的鱼》选取的背景立足于白洋淀,白洋淀是曾经抗战的地方,是充满反抗精神的地方,这样特殊的环境更能体现出红鲤为生存而反抗的精神力量和可贵之处。
面对红鲤的悲剧,我们在痛惜的同时,不能不对当前的生存环境进行深沉的思考。“行走在岸上的鱼” 她是一条命运多舛的红鲤。原来与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过着幸福的生活。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于是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但是天意弄人。黑鱼部族的追杀,渔人的捕杀,残酷生活环境迫使红鲤急于寻找一个合适而安全的生存环境。惊慌、迷茫甚至绝望,但是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黑色幽默,设置了红鲤与爱人白鲢相亲相爱的恩爱场面。他们朝夕相对,尽享鱼水之欢。然而,如此美妙的幸福只如昙花一现。正当红鲤沉浸于幸福之中,白鲢却被渔人无情地抓走了。红鲤该忍受怎样一种切肤之痛?家族的灭亡,爱人的死去,渔夫的疯狂捕杀……残酷的现实如海浪般一次又一次向她冷酷地袭击。在岸上的艰难行走,她该怀着怎样的一种死的恐惧与生的渴望?红鲤的遭遇与内心世界正好折射出当今人类社会的忧患:
1、人性与人际关系
黑鱼和红鱼同为鱼家族,却充满了矛盾与迫害,自私与霸道,黑鱼为了虏夺美丽的红鲤鱼,黑鱼家族向红鱼家族发动了阴险的偷袭与杀戮,以巍然屹立的雄姿压倒同类。红鲤何尝不是人类社会中弱小、纯洁、善良的人的化身,黑鱼又何尝不是恃强凌弱、横行霸道、贪婪自私的人的同类。这种以强欺弱的现象在功利至上,日益物质化的当今社会数不胜数。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与发展空间,私欲恶性膨胀的人们尔虞我诈,争天斗地。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复杂,人性也遭到压抑与扭曲。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行走在岸上的鱼》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的生灵,逐步走向愤世挣扎的命运。从水里游到岸上走,由纯洁善良,到倔强而执着,给读者展现的既是一幅耐人寻味的现实生活图景,又是一个震撼心灵的悲剧。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动物滥捕滥杀、破坏生态平衡,使原本幸福快乐的红鲤失去了温暖的家园,失去了白鲢,这反映了人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和谐自然、和平共处、平等相待的原则完全被打破;人类对待自然、动物的关怀、爱护、帮助的行为也日渐消失。《行走在岸上的鱼》为我们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敲响了警钟,进而让我们深刻的思考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篇文章用精致的语言编织出一个凄美的童话,拨动了人们悲愤的情弦。在悲愤之余让我们想到红鲤的一生何尝不是对人生的阐释呢?无论是“行走在岸上的鱼”还是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这都为我们留下无穷无尽的思考。
通联:
辽宁丹东市振兴区地质路386号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高盛荣(转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