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人性
——读蔡楠《盒子炮》有感
尚建立
《盒子炮》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蔡先生讲述了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上级命令锄奸队长去杀掉自己当汉奸的亲叔叔。最终任务完成,锄奸队长也在敌人追杀中饮弹自尽。我想试着从三个角度来谈一点肤浅的感想。
一:上级的命令
上级命令锄奸队长去杀掉自己的亲叔叔。也许在那个时代,为了民族大义,骨肉相煎是常态,但依儒家的观点来看这是有悖人性的。从人道的角度来说,这个任务派谁去也不应该派亲侄子去,别人一样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为什么非要亲侄子去不可呢?
二:杀人者
作为锄奸队长的杀人者要执行这个任务,最少要过三个关口。
亲情关。如果这个叔叔对自己不好也就罢了,但叔叔对杀人者太好了,在杀人者的父亲去世后,叔叔实际上扮演了父亲的角色。队长也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难的不是别的,最难的是“他是我亲叔”。
名誉关。乡土社会,人们聚族而居最看重的是什么?当然是亲情。这个任务无论能否完成,队长在乡间的名誉都将或多或少的受到一定的影响。也许在当时人们会认可队长的大义灭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后的人们怎么看就不好讲了。
心理关。无论刺杀能否成功,这一行动都会在队长心里留下永远无法平复的隐痛。也许他不会在外人面前承认,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够真正治愈自己的隐痛。文中写道:“我叔的脑袋就掉下来,砸在了钱柜上,那声音其实也砸在了我的心上。”
三:被杀者
作为刺杀行动的对象——队长的亲叔叔。在侄子面前,他开始的反击无疑是成功的,他占据了主动,用枪顶住了侄子的腰。但是在侄子的一番谎话面前,他败下阵来。或者说他败在了亲情上面,最终被杀。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在堂弟和日本宪兵的追击下,锄奸队长自知无路可逃,饮弹自尽。但是,请注意,队长是用叔叔的枪而不是用自己的枪自杀的,这是为什么?无疑这是蔡先生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