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画万人: 动感的画面,童话的意象

(2010-08-07 20:12:21)
标签:

意象

染缸

柳芽

动感

杜君

文化

分类: 评论家言
                                     动感的画面,童话的意象
                                           ——读赏《生死回眸》随笔
    《生死回眸》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写了一个出身于农村的人——杜君。他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很正统,都很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一个做人的准则。然而,他抵御不了社会大染缸的“渲染”,最终沦为了罪犯。像这样的故事车载斗量,屡见不鲜。但作为叙述语言的小说,作者的功力就在他的叙述上。
    一开篇就那么的引人入胜:“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仿佛让人想到看《聊斋志异》时的感觉,一切都有可能。这语言犹如动感的画面出现在读者面前。现在流行读文不如读画,何况是动画,更叫人情随之而动。即使识字的儿童读了也能撩起他的童心。因此,我觉得这一意象又是童话般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了吧。
    开篇写到杜君的死而复生,点出了“生死回眸”题眼。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倒叙,它像电影镜头在不断叠出和转换:“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这由死到生,由枯叶到鲜活的转化,很传奇,很神话。在作者看似简约的文字中却叠出许多的画面在读者眼前摇动,是那么真切而富有动感。然后由特写转为长镜头“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这分明是在看动感画面,而不是在阅读僵死的文字。
     常言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而作者却假设有,而且叫他吃后悔药:“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种不可能的可能,不仅是对杜君自己的震慑,也是对同是沦为罪犯或者正在向犯罪路上走的人的震慑。故而“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写到此,作者不是一下子写他如何沦为罪犯的,而是用“廊腰漫回”般的衔接得很自然。用县纪委书记的一句话“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 你是多么的年轻呀!”过渡到他当副行长时的情景。然后才叙述他犯罪的事实。
    此刻的杜君很年轻,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而真想干一番事业的杜君面对的是些什么哪?无数吸引力的画面有在他面前叠出:金钱、美女、汽车、洋房……在这里,作者用笔是简约的,是属于那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留下供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在此是惜墨如金的。而在写到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为承包工程给他送上卷裹着5万元人民币的挂历和一家企业主请他桑拿浴并塞给他每根烟都卷着一张百元钞票的两条香烟的事情,写得很详细。这么细致是必须的,这里是细节,有细节才真实。作者用墨如泼。这简繁的运用,好像“爱电影”的解说词,先介绍大略,以引起看的欲望;然后是全部播放,尽情感受。妙就在这里。
    由于杜君的作为,东窗事发在情理之中。作者用层层剥笋的手法,先写出了杜君犯罪的原因和犯罪事实。然后作者再向深度挖掘,杜君之所以犯罪,并不是像人们常说的那种用于家庭的缺失和缺少教育之类。是社会大染缸下造成的悲剧。在学校,他是积极要求上进的,两次申请入团并“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100元钱交还了失主……”在农村他看到小伙伴偷生产队的玉米、白薯烤着吃,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两鬓斑白的班主任和爱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使他能暂时“近朱者赤”。然而,社会哪?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哪?在这个大染缸终于又使他变得“近墨者黑”了。
    结尾出更妙,动感的画面,童话的意象继续叠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对结构手术进行了完整的缝合。那新的柳芽应该是一片崭新的,在春雨沐浴之后更加翠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