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宇:白洋淀文化传承与发展

标签:
荷花淀派作家诗体小说浪漫主义蔡楠白洋淀文化 |
http://202.194.15.192/passage/upload/20090819/20090819044117638.jpg
访谈
http://202.194.15.192/passage/upload/20090819/20090819044137861.jpg
合影
蔡楠老师是当代“新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也是当代小小说领域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曾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多家重要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散文集8部,先后荣获“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新世纪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等奖项,目前担任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沧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对团队一行人的拜访,蔡楠老师非常热情,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访谈仍然从白洋淀开始。问起“荷花淀派”文学,蔡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文坛重要流派的历史。他讲到,荷花淀派的开创者是已故文坛泰斗孙犁大师。他早年在安新县教过书,对白洋淀有着深厚的感情。1944年,他在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苇荡》等作品,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荷花淀派”也因他的同名小说而得名。后来的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他们的共同风格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语言清新朴素,描写生动细腻。而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也就是孙犁大师等人的主要写作对象。
蔡老师强调,这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淀区传统的文化风貌是分不开的。白洋淀风景优美,充满诗意,生活在淀中的百姓则十分踏实恬淡,民风素朴。这一方水土涵养了诸多文采斐然的大师,也形成了他们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让他们的文笔素朴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作为“荷花淀派”新时期的传人,蔡楠老师早期曾以小小说《行走在岸上的鱼》一鸣惊人。当我们问到他对于白洋淀的理解时,蔡老师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随着白洋淀自身的变迁而变化。描写白洋淀的小说,也应该随之而不断发展,并有着深远的潜力。
谈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蔡楠老师更结合自身的经验为中文系的队员们讲述了许多重要体会。作为国内著名的小小说作家,蔡老师重点谈了叙述问题。他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小小说在叙事安排上,最好能有“陌生化”的形态,敢于突破传统叙事惯性和叙事角度,从而留给人更多的回味余地。最后,他鼓励队员们要广泛阅读经典作品,汲取丰富营养,并建议多读外国小说,开阔文学视野。
通过这次采访,队员们普遍感到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荷花淀派”的发展历史,更在文学创作上收获了宝贵经验。在蔡楠老师的介绍下,队员们都对白洋淀地区的文化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http://202.194.15.192/passage/upload/20090819/20090819044212492.jpg
蔡楠老师的著作
http://www.online.sdu.edu.cn/article/0.php?pid=634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