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艺术赏析 |
杨晓敏:2007中国小小说人物盘点
http://xxszj.com/viewthread.php?tid=102615
http://xxszj.com/customavatars/4944.jpg
http://xxszj.com/attachments/month_0712/20071220_d4a5975925ab8fc59709YXdbxHJYVF8J.jpg
毫无疑问,成名的小小说作家是靠好作品来诠释自己的艺术生命力的。一个缺乏创作高度的写作者,是不可能在文学史上或公众认可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近三十年来,尽管有成千上万的人每年写出数以万计的小小说篇什,催生了当今文坛童话,然而以"精英化"的标准来衡量,恐怕只有少数人才能被冠以"作家"称号,因为他们幸运地写出了具有标高性质的"代表性作品"。
当代文坛大家和有识之士多有对小小说情有独钟者,王蒙、冯骥才、林斤澜、汪曾祺等虽偶尔为之,却多成佳品。专写小小说的可谓蔚为大观,有成就者数以百计。一篇《立正》,让老作家许行一生不朽;《红绣鞋》和《偶然》使王奎山成为"王确山"(奎山是河南确山人);侯德云以《苦秋》、《二姑给过咱一袋面》和《我的大学》,确立了自己在小小说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地位;谢志强的《黄羊泉》和《桃花》把先锋写作推向极致;陈毓的《名角》和《伊人寂寞》是柔美文字的范本;刘建超的《将军》和《朋友,你在哪里》辐射着遒劲的力道。还有刘国芳的《风铃》、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孙方友《捉鳖大王》、于德北的《秋夜》、相裕亭的《威风》、司玉笙的《书法家》、刘黎莹的《端米》、滕刚的《预感》、芦芙荭的《一只鸟》、邵宝健的《永远的门》、尹全生的《海葬》、沈宏的《走出沙漠》、宗利华的《越位》、邓洪卫的《甘小草的竹竿》等等,作家和作品仿佛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克,互动互补,结成了须臾不可分离的生死之交。《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四卷)、《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上下卷)、《〈小小说选刊〉15年获奖作品集》、《中国小小说典藏品》(两辑)、三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等精华选本和文集,在当代文坛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把中国小小说的阅读、研究和珍藏,推向了新的高峰。因为中国社会的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所彰显出来的文体意义、文学意义、大众文化意义、普及教育学意义、产业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已在更大范围内被有识之士褒扬和关注。小小说文体、小小说作家在世界范围内,凸现为一个创新性的字眼。
早在十几年前,曾有人撰文《立不起来的小小说》,此后亦有人说"小小说败坏了短篇小说的形象",今天仍出现"小小说不能算文学"的杂音,虽然无知,倒也率真。对新生事物,总会有一些目光狭隘浅薄者少见多怪,发出不负责任的言论,不知者不为过嘛。令人诧异的是,倒是我们小小说业界的个别"圈内人士"乱了方寸,反倒惊呼不得了,似乎世界末日到了,马上"引经据典",煞有介事地附和一番,怀疑起"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来。时至今日,君不见有人自诩的"正统文学"已日渐丧失它的原始生命力,逐渐滑入象牙塔中,究其原因,难道不是文学自身束缚的桎梏太多了吗?小小说带动的精短大众文化系列读物,仍以自己优秀的质地融入时尚阅读的主流,大众参与,为大众写作,大众阅读受益,何陋之有?何故先自怯懦,少了底气呢?
我是看到蔡楠的《水家乡》之后,才有以上感想的。著名评论家寇子的评点是:"《水家乡》由三题组成,实则一脉相承,大有深意。鸬鹚--鱼鹰--老等,一种鸟三种不同的叫法,颇见作者匠心,演变出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一只鸟的传奇经历和含义,牵引着读者起伏跌宕的情绪,令人始料不及。众所周知,能源和环保问题,已是摆在地球人面前的无法回避的主题。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人类如果不能进行自身救赎,那只能更早地得到无情惩罚。《水家乡》是蔡楠十年前的成名作《行走在岸上的鱼》的姊妹篇。自《行走在岸上的鱼》成功问世以来,蔡楠屡次想写出续篇,《从乐园飞向乐园》、《鱼非鱼》等篇什虽多有可取之处,但毕竟不能与《行走在岸上的鱼》在艺术质量上相媲美。《水家乡》足以让蔡楠锲而不舍的努力得以回报。《行走在岸上的鱼》述说由于人类无节制的渔业捕捞使水里的鱼逃避上岸,无奈成为一种变异的品种。《水家乡》在思想内涵的掘进和艺术探索上则作出了新的努力,在这里赖以栖息生存的丰茂水泽正渐行远去,和人的泪水一齐趋于干涸,野性的水鸟已颓为"老等",人和动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怅然垂泪,同病相怜,无处可遁。
在当代小小说领域,蔡楠是能够把传统语言、现代结构和人文精神糅合到一起的一流作家。白洋淀这块丰沛、奇幻的土地,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蔡楠的生活史和观察史以及萦绕心头的精神家园。他的这两篇作品朴素而沉重,弥漫着湿润的水泽气息,混杂着爱的忧伤和咏叹,不由让人心头掠过一丝战栗。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优雅的叙述风格,对节奏和色彩的敏感,携带的哲理、寓意、象征意味等手法,给新兴的小小说文体创新,带来无限度的拓展和延伸。
"荷花淀"文学流派自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开始,涌现出了刘绍棠(《运河的桨声》)、从维熙(《七月雨》)、韩映山(《水乡散记》)、房树民(《渔婆》)等一串响当当的著名作家和叫得响的作品,形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底蕴和柔中有刚的美学趣味,有着华北泥土的芬芳和朴素明丽的文风,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风姿卓然的文学现象。作为该流派新时期的传人,年轻的蔡楠虽然无法像前辈们那样,有着打鬼子、斗汉奸和新中国初期建设时期那种传奇经历以及波澜壮阔的生活阅历,无法超越他们所矗立的时代文字丰碑,但同样在白洋淀的滋润和熏陶下,他依然寻找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天空。《水家乡》咀嚼再三,该是2007年度中国小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吧。
*本文发表于《文学报》2007年12月13日
前一篇:《鲁南商报》发表蔡楠小小说专刊
后一篇:2007:中国小小说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