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评论 |
按:12月13日,《文学报》将发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杨晓敏老师的文章《蔡楠:“荷花淀派”新时期的传人》。转帖在这里。感谢杨总编的鼓励。
12月12日,《沧州日报》发表此文。感谢海涛和报社的鼓励。
蔡楠:“荷花淀派”新时期的传人
杨晓敏
(河南作家协会副主席、《小小说选刊》主编)
2005年的夏天,我和一群关注小小说事业的文朋好友孙春平、王晓峰、王山、侯德云、高海涛、宗利华、雪弟、秦俑等,聚集在依傍着白洋淀的河北省任丘市,参加蔡楠的小小说作品研讨会。会后的强烈感受是:小小说的个体写作者,能够独立于文坛了。
众所周知,一篇佳作,只能竖起写作者的高度,而众多的数质兼优的作品,才能构成写作者的厚度。此后的蔡楠,对小小说文体形式的探索,达到迷恋的程度。<鱼非鱼>是<行走在岸上的鱼>的姊妹篇;《叙事光盘》是A.B面的快放慢放;《车祸或者车祸》、《关于年乡长之死的几种叙述》赋予事实的多重含义;《我发现你头上有把刀》、《关键词》为人的欲望勾勒着无底深渊,等等,百余篇作品,依然难止探索之路。蔡楠排斥着传统的写作手法,认为小小说是一种形式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内容的外延,而且是内容的拓展与增值。
按照惯常的说法,文学写作似乎已经走向两种极端;一是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苦心孤诣地撰写经典;二是要想当下风光,那就写畅销书,以文化市场需求为第一要义。蔡楠之于小小说写作,却成为二者兼顾的高手。他用强烈的批判精神,质疑社会病态的作品内涵,来吸引受众的关注目光;又以创新求变的形式,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和文坛上诸多缺乏深刻思想,仅对先锋写作形式亦步亦趋的作者,是大相径庭的。
我是看到蔡楠的2007年的新作《水家乡》之后,才有以上感想的。著名评论家寇子的评点是:"《水家乡》由三题组成,实则一脉相承,大有深意。鸬鹚——鱼鹰——老等,一种鸟三种不同的叫法,颇见作者匠心,演变出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一只鸟的传奇经历和含义,牵引着读者起伏跌宕的情绪,令人始料不及。众所周知,能源和环保问题,已是摆在地球人面前的无法回避的主题。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人类如果不能进行自身救赎,那只能更早地得到无情惩罚。《水家乡》可以看作《行走在岸上的鱼》的又一姊妹篇。《水家乡》足以让蔡楠锲而不舍的努力得以回报。《行走在岸上的鱼》述说由于人类无节制的渔业捕捞使水里的鱼逃避上岸,无奈成为一种变异的品种。《水家乡》在思想内涵的掘进和艺术探索上则作出了新的努力,在这里赖以栖息生存的丰茂水泽正渐行远去,和人的泪水一齐趋于干涸,野性的水鸟已颓为"老等",人和动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怅然垂泪,同病相怜,无处可遁。
在当代小小说领域,蔡楠是能够把传统语言、现代结构和人文精神糅合到一起的一流作家。白洋淀这块丰沛、奇幻的土地,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蔡楠的生活史和观察史以及萦绕心头的精神家园。他的“新荷花淀”小小说系列,朴素而沉重,现代而现实,弥漫着湿润的水泽气息,混杂着爱的忧伤和咏叹,不由让人心头掠过一丝战栗。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优雅的叙述风格,对节奏和色彩的敏感,携带的哲理、寓意、象征意味等手法,给新兴的小小说文体创新,带来无限度的拓展和延伸。
"荷花淀"文学流派自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开始,涌现出了刘绍棠(《运河的桨声》)、从维熙(《七月雨》)、韩映山(《水乡散记》)、房树民(《渔婆》)等一串响当当的著名作家和叫得响的作品,形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底蕴和柔中有刚的美学趣味,有着华北泥土的芬芳和朴素明丽的文风,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风姿卓然的文学现象。作为该流派新时期的传人,年轻的蔡楠虽然无法像前辈们那样,有着打鬼子、斗汉奸和新中国初期建设时期那种传奇经历以及波澜壮阔的生活阅历,无法超越他们所矗立的时代文字丰碑,但同样在白洋淀的滋润和熏陶下,他依然寻找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天空。《水家乡》咀嚼再三,该是2007年度中国小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