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站在门后的大师
那天下午,我们走进了天津大学,走在了太雷路上。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座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与中国古老文化气息于一体的奇特建筑。你很难具体描绘它的形状,它外檐色彩是并不醒目的水泥原色,但当你接近它时,那巨大跨度的直线,方框式外墙,和一个微波荡漾、卵石铺底、鱼儿成群结队自由游泳的人工湖相映成趣,你就会感到一股清新幽雅的气息在夏天里扑面而来。
汤吉夫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冯骥才艺术研究院了,它耗时三载,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是天津大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呢!我们一行在阳光下驻足。啧啧称叹一番后,就随着汤老师继续前行。这是2006年7月23日,杨晓敏总编、我、滕刚、候德云一起去拜访冯骥才老师。
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们也走到了研究院的门口,正想推门,门却自动打开了。一个高大伟岸、神采奕奕的长者就站在门后,和蔼慈祥地冲着我们笑着。啊,冯老师!我们都认出了这位大师级的作家和画家。他原来早就在门后等着我们了。冯老师亲自打开了门,把我们让进去,然后就领着我们走进电梯,向这座艺术的殿堂升去。电梯把我们带到了三楼他的办公室。我代表大家把一个喜庆的花篮献给他,我说,冯老师,祝你愉快!他高兴地接过来,放在了茶几上。我们就在鲜花带来的喜气里、在明亮宽阔的房间里落座,在充满艺术氛围的情调里,开始了愉快的谈话。
话题当然是从小小说开始。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天津师大教授汤吉夫老师首先对我、滕刚、德云分别作了介绍,两个小小说“金麻雀”奖得主,一个中国小小说排行榜上榜作家,都是小小说这一文体的积极实践者。然后他又向冯骥才会长汇报了一下学会的工作,他说,把小小说纳入中国小小说排行榜评比是一件大事情,排行榜公布以后,反映很强烈。它标志着小小说在发展了20多年后,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主流文坛,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了。
冯骥才点点头,他说,小小说不小。她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存在。他有非常个性化的规律和方式。最难写的是小小说,比起长中短篇,她更需要小中见大,点石成金,咫尺万里,弦外之音。她来自一个深刻的发现,一种非凡的悟性和艺术上的独出心裁。小小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她说明有着极强艺术性的小小说,完全可以出大作品,完全可以有传世之作!
听了他的话,我们都兴奋起来。杨总编开始了他和冯老师的交流。他侃侃而谈,大谈小小说。从编刊物,办选刊,说到举行笔会,培养作家队伍,创作经典作品;从出增刊,出丛书说到搞评奖,说到设立小小说金麻雀奖,说到小小说金麻雀节,从“小小说是一种平民的艺术”,说到小小说排行榜……如数家珍,胸有丘壑。最后他说,我正在酝酿一套“中国小小说典藏品”丛书,挑选10位顶尖的小小说作家,精选20多篇精品力作,打造中国小小说标志性作家,集体亮相,整体出击,以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小小说作家的强大阵容。总序我想好了,就用你那篇《小小说不小》你看如何?
好!冯老师高兴地笑了一下,用他温和的目光扫视了我们在座的人一圈,然后对杨总编说,看得出你们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我认为小小说现在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建设一支理论队伍,大力开展对小小说这一文体的研究、批评和推介;二是要开始写小小说发展史。现在是应该写小小说历史的时候了,回顾小小说的发展史,梳理脉络、评论作家、盘点作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两件事情是会促进这一文体的健康快速发展的。说到这里,冯老师停顿了一下,把头转向了汤吉夫先生,写小小说史的事情由中国小说学会来做,你可以安排人到郑州去搜集整理材料、采访一批编辑、作家,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
行,我马上安排。汤吉夫老师愉快地答应了。杨总编也说,我们一定积极配合!我们几个小小说作家也相视一笑,内心涌上来一股强大的暖流。小小说前途辉煌,小小说大有可为,小小说名垂史册,这是我们这一代小小说作家的幸事,我们为此而骄傲!
谈完工作,冯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的艺术院。他饶有兴致地介绍艺术院的结构、设置、用光;他介绍他的建筑装饰理念,即用现代风格的建筑,装古典主义的艺术品。他带我们走进 “大树画馆”和“北洋美术馆”。这里有一个藏书30万册的北洋人文图书馆,一个报告厅,一个电影放映厅和一个层高达十余米的共享空间,在那儿可以开音乐会和进行时装表演……冯老师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放进去我的人文理想,特别合适。看得出,他十分满意这里的一切。
在大树画馆里,我们看到了冯骥才作为一个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学者的立体成就。他初为画家,专事摹古,现在堪称一代大师。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炮打双灯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他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他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我们痴迷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的思想在他的艺术殿堂轻盈地飞舞、盘旋,追随着一个文学巨人、一个文化大师广博浩瀚、雄浑壮美的至高境界!
就是这样一个大师,在我们结束会面的时候,执意要把我们送下楼去,然后亲自给我们打开大门,和我们握手告别,然后目送我们离去。走出了十几米,走上了太雷路,我回头一望,还看见冯骥才老师站在门后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恍惚间,我觉得他那高大的身躯已经冲出了那扇窄小的门,一直注视着我们返程的路。
那一定是对小小说的注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