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楠访谈录 (四)
邓燕云
您的小小说在叙述方式上追求陌生化是众人皆知,像《我看见孔木哭泣的眼睛》分成16段,每个段落前面还加上了1)、2)、3)、……16)这样的顺序号;《我说的都是真的》全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单段成文;《飞翔或者冰清化蝶》采用了四人对话的“复式”结构等等,著名评论家、小说家顾建新曾说您在结构上是对传统小说进行了彻底的颠覆,那么请问蔡老师,是什么原因使您的作品形式如此陌生化?您又是怎样对“对传统小说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的?
有一段时间,我不喜欢用传统的笔法或曰技法来创作小说。因为小说发展到现在已经是需要打破传统的时候了。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这一伟大形式,是“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他还说“作家有独特的想法与不可模仿的声音。他可以采用任何一种形式,而且由于他写的一切都带有他思想、他声音的印记,所以都属于他作品的一部分”。所谓陌生化形态,是对人的世界进行特殊的营构,对人的感觉方式的习惯化过程起相反的作用,突破日常语言惯性而贯注一种新鲜特异的,充满活力的激情于小说之中;是非常见的、非传统的,是昆德拉说的“一些实验性的”、“作家独特的想法和不可模仿的声音”。为了更好地发出我自己的声音、展现我自己的想法,我采用了一些实验性的形式,形成了如此非常态的陌生化。至于说“对传统小说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只能说是大部分作品,比如说你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叙事光盘》、《生死回眸》《车祸或者车祸》等。《叙事光盘》按A盘、B盘、快进、慢放来结构故事,《生死回眸》打破常规,由死写到生,完全可以倒过来读;《车》篇则是由叙事、说明、议论、叙事四部分组成,都是讲述的一个故事,但一步一步在升华故事。我尽量避开直线型的叙事,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来俯瞰作品,或许这就是顾先生说的对传统小说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吧。
您在小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是否广泛阅读过名家名作并且借鉴和吸收了他们的精华?
是的,我认为阅读非常重要。我阅读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我写作的时间。我迷恋阅读。我尤其迷恋阅读那些文学大师们的现代作品。有一段时期,我常常跑书店。拼命的买书,我把自己的稿费和奖金全部用于这一部分开支了。记得我有一次到重庆,返程时旅行箱满满的一箱书,上下飞机那个沉啊,回到家女儿以为给她买了好吃的和好衣服,结果打开箱子大失所望。我写作背对的,是整整的一墙书,双层的。我在那些文学大师们的注视下写作。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乔伊斯、卡尔维诺、巴塞尔姆、约翰·巴思、略萨、福克纳、索尔贝娄、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让我这样列,我可以列出一百位。他们的作品让我明白了小说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为我的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我沉迷于对大师们的阅读、研究、探讨。我发现我很容易走进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与他们的心灵对话。是大师们的营养滋补了我,但具体哪一个对我影响更大我也说不清。我只是喜欢他们,他们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一个有出息的作家面对的应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我认为这就够了。
形式上的大胆创新,是您小小说总体上的一大特色,也是您赢得众多读者的重要因素。然而读者和批评家对您的形式创新也有很大的争议,关键在您的有些作品在形式创新上存在“游戏过重”的现象,像《我说的都是真的》就是最具争议的一篇。有些评论家认为您没有按照汉语语法加上标点符号分段成文,造成了人为阅读障碍,读者收到的仅仅是视觉上的新奇。老师您怎样看待您在形式上的“游戏性”和“冒险性”呢?您同意评论家对《我说的都是真的》这篇作品形式上的评论吗?
“游戏性”和“冒险性”是青年评论家雪弟在《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为我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提出来的。我同意他的分析。他所说的“游戏性”是个褒义词,是为了使小小说达到最佳效果所使用的最佳策略,是为了把小小说写的好看,有美感,吸引人,并且保持文学自身的批判性。我确实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至于“冒险性”我以为他说的是游戏过重,弄不好反而流于叙述游戏而丧失了意义和主题。确实,进行小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是在在刀尖上跳舞,既有新奇刺激的快乐,又有冒险划伤之虞。很感谢他的提醒,我以后会注意这个问题的。
《我说的都是真的》这篇小小说,是我作品中的一个异数。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人给过它赞美,除了我自己收入小说集外,也没有一家刊物予以发表。我好伤心呀。其实这篇小小说是用不着加标点就能读懂的。它的叙述语境、叙述节奏、线条都不适合加标点。不信你加标点试试?肯定不好玩。古人写作很多是不加标点的,现在的老书,线装的,直排版的,没标点,顶多一句到底的,我们不都能读懂吗?关键得读进去。我觉得醉酒的马库、标新立异的马库、生活荒诞的马库和仍然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马库,就应该用这种形式来表现。或许是我的兴之所至,或许这只是一种更边缘的尝试。但我想套用小说标题说一句:我写的都是真的。
对于小小说形式探索和追求的问题,还有人认为您在形式上追求陌生化只是为了追求视觉效应而故意买弄文笔,您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我反对这种说法,举双手反对。哈哈!是不是有点着急了,开个玩笑!一个作家的写作,写到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探索和追求,那不是刻意、故意就能达到的。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的小小说文体市场大,创作者众,发表数量多,但与长、中、短篇比,在主流文坛上的影响和相对薄弱,为什么?就是除了人们传统的意识根深蒂固外,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种纯小小说文本的写作。我对小小说形式的探索和追求,就是想为创作一种纯小小说文本,换言之,我想进行一种纯小小说文本的写作,尝试小小说写作的多种可能,为其他小小说写作者当个开路先锋。而非故意卖弄文笔。我也知道按照一种或者几种而不是多种形式批量制造小小说,我的写作速度、写作数量会大大加快,而不是现在我的小小说只有100来篇的局面。但我不能,也不想。
好,谈完了叙述方式,现在就来谈谈叙述者了。在您的写作习惯中,您有喜欢或者固定用哪种人称来叙事的习惯吗?
没有。我写作,是按照叙述的需要来选择人称的,一、二、三、人称都用。但写着写着,有时忍不住转换人称了,有时三种人称一起用。那要看叙述的需要。必要时,写作者还要跳进去捣捣乱,这就出现了第四叙述者。
从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您是时时转换叙述者的,并且您改变了以往简单的第一、三人称叙事习惯而转用了其他的叙述者,如《我发现你头上有把刀》中似傻非傻的“我”,《飞翔或者冰清化蝶》中的四个分叙者,《1963年的水》中的还在娘肚子里的胎儿等等,请问您是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而采用这些叙事者的?
既是为了叙述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更是为了在小小说这个有限的空间涵盖尽可能多的意义,从而为这种文体的写作提供多种可能。
最后,我们来谈谈您的总体创作吧。您觉得您在小小说创作中最成功的一点或几点是什么呢?
我觉得还不算一个成功者,至少不算一个很成功者。但愿意把杨晓敏先生在我作品研讨会上给我的评价节录于此,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蔡楠是当代小小说领域最具实力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荣获国内多个重要的小小说奖项。蔡楠在小小说文体形式与结构上的探索和突围,在作品内容上所凸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忧患和思考,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的意境,飞翔的文字感觉,飘逸抒情且具有非凡的想像力,构成蔡楠小小说风格的一大特色。难能可贵的是,蔡楠在久享盛名的荷花淀文学流派的浸淫中,作为后来者,在创作上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您目前在创作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以前是缺少时间,现在是懒惰。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勤奋写作的人。这是一个作家最大的缺点。我的思想多于行动。有时激情上来,豪情万丈,恨不得几个月就写一部惊世之作,可实际操作起来,又觉得太累。这样反反复复,很难进入情况。一年下来,也就写个10来篇,很惭愧。好在我现在正在调整精神和身体,工作也相对空闲了,业余创作时间也多了,我想会逐步克服懒惰的毛病,多写一些小说的。
您对创作中最不满意或者说还没达到目标的是什么?
我最不满意自己的写作速度。尽管余华一再宣称他的作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告诫作家们要少写。但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他有那么大的名气,有了那么多的荣誉,他怕什么?功成名就了啊!(哈哈)一个作家作品太少,即使你篇篇都是精品,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我很羡慕那些写的速度快、质量好的作家。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至于我还没达到的目标,太多了。比如诺贝尔文学奖,比如茅盾文学奖,比如鲁迅文学奖,嘻嘻,这些太遥不可及了。不过假如哪一天以上奖项也奖给小小说作家,说不定那还真是我的一个目标呢!见笑了。说近的吧,我尽管我已经拿到了小小说、微型小说的诸多奖项,而且重要奖项一个也没拉,但我还是想多拿奖。我还想出一本纯小小说文本的集子,把我所有的体现形式探索和追求的小小说收进去,为自己的写作作一个小结。目前这个目标还没有达到。
和谢志强、滕刚等一些先锋小说家相比,您认为您的写作风格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您会尝试去写像谢志强“国王系列”、“沙漠系列”,滕刚“张三系列”类似题材的小小说吗?
我和谢志强、滕刚的写作风格基本接近,都采用现代主义笔法来进行小小说创作,被别人称作是先锋小小说三剑客。但我们又各有不同。谢志强靠智慧构筑他的魔幻王国,滕刚靠聪明经营他的新情感系列,而我是靠看似冷漠的激情创造我的荒诞世界。这是我们三个人风格的不同。每个作家的写作,都受他的生活、经历、经验的制约,谢志强在新疆生活多年,所以能写出豪放大气的“国王系列”、“沙漠系列”;滕刚生在江南,又有医学的渊源,所以能写出细腻动情的“张三系列”。我写不出他们那样的东西,但我也有自己的系列。比如早期的诗意唯美的“风景白洋淀系列”,比如现在像你们所说的重在探索的现代“新式系列”。
您对将来的创作有什么计划或打算?小小说创作是否会再来一次转折(我指的是整体创作的风格、主题等)?
经历了“新荷花淀派”小说写作和“先锋派”小小说写作两个阶段后,我于今年8月召开了自己的作品研讨会。通过总结经验和不足,我想我的小说应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的写作了。就是题材上要避免狭窄以及选材陈旧的问题,技术上要解决游戏性过重的问题。以更扎实的写作态度和更成熟的写作技巧去更深刻地反映波澜壮阔的生活。小小说创作追求一种更自然、更圆熟、更浑朴天成的感觉,避免形式的刻意、技巧的炫耀,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既接近于纯小小说文本又贴近于广大读者的作品。
您是否会去尝试其他如中篇或长篇小说的写作?
小小说是我非常钟爱的一种文体形式。我肯定会继续写下去。但这不是说我不会进行中篇或者长篇的写作。实际上我已经尝试过了。以前的两本小说集里就有短篇、中篇,我又刚刚完成了一个反映少儿生活的小长篇。我想,假如能够,我会继续尝试中、长篇的写作的。因为中、长篇的写作毕竟更能证明一个作家的才能和价值的存在。但我不会改变对小小说的热爱的,我将爱她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