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009-11-14 20:26: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感悟道德经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关键是注意“皆”这个字,全美了就不是美了,全善就不是善了,我们之所以有美、善的看法,是因为有恶和不善的存在。如果对立面(参照物)消失了,本身也就没了。说明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举例说明一些矛盾双方的辨证关系。
“恒也”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普遍存在的。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实际是说怎么去实践--类似“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句话不是说不去做事,而是说做事的时候要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这个“无为”理解为尽量“无”"主观的为",做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为;"行不言之教"--是说怎么传播道理,不是说不去“教”,而是说“教”的时候不要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要让他人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真正的道,而不是仅仅记住“言”。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些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作和弗始,生和弗有,功成和弗居各是矛盾的双方,这句实际是在说矛盾双方的转化,万物“作”(形成)了就弗始(结束没有的状态了),“生”(产生)了就“弗有”(结束无的状态)了,因为万物的发展是绝对的,所以“为”而不能“持”(一成不变的为,固执),要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为”的方式,即做完了,也不要停滞不前,“功成”本身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完成。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弗居和不去”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弗居”是“舍去”,“不去”是“存留”,这句其实还是在说有和无的关系,无就是有,因为没有长久的“有”,所以还是就不要留了,舍弃本身就是一种拥有,舍弃的是物,得到的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