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舟(1420-1506)-名等杨,早期名号拙宗,在日本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圣画僧,据日本龙岗真圭对雪舟名号的解释,“雪舟”二字源自元代晚期中国常州天宁寺宁波象山籍高僧楚石梵琦的书迹,汉诗中有“孤舟钓雪”、“溪雪乘舟”之禅意,更含“雪净无尘、舟动不止”的禅学意境。“等杨”二字是雪舟崇慕宋元时代画家杨朴之的画艺和品格所取的号。雪舟的画,对日本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56年维也纳世界和平会议上,雪舟被推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雪舟的绘画以山水画最为见长,是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人物次之,花鸟又次之。
雪舟生活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期间经历了永亨之乱和应仁之乱,雪舟中早期绘画成就并不突出,1467年,47岁的雪舟随第13次遣明使船队来到中国(日本史上有计划、有组织的大量摄取中国文化。其第一波在七、八世纪的隋唐,第二波是十三、十四世纪的宋元。日本文化的海绵性质,几乎吸纳了所有中国美术高潮迭起的创新和变貌。日本美术和中国美术不断地辩证发展,与自然的混合,仍然看得出来和风美术的消化过程中,不能没有中国文化新时代精神的启动力量),雪舟来中国后入住天童寺(现宁波“天童第一座”已成为历史文化景点),在精通日本语言的宁波文士徐琏为陪贡,担任雪舟的向导和翻译,在此与文人结识交往,临摹绘画,随后又北上,饱览壮丽山河,到北京后先学夏圭的院体画,向当时中国宫廷画家李在和张有声学习中国水墨画的着色,泼墨,和晕染等技法,在当时浙派,吴派,院体等的抽象山水及宋元正统山水中身临其境,吸取精华,融会贯通。这些对他晚期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是他回国后画风巨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两年多时间是雪舟画风改变的分水岭。明代成化五年(1469),在春风浩荡中的甬江三江口,数艘日本遣明使船徐徐离岸,伫立在船头的日本画家雪舟等杨与宁波文士金湜、丰坊、徐琏等依依惜别。“家住蓬莱弱水湾,丰姿潇洒出尘寰。久闻诗赋超方外,胜有丹青落世间。鹫岭千层飞扬去,鲸波万里踏杯还。悬知别后相思处,月在中天云在山。”。以上这首离别诗最使雪舟刻骨铭心,这件诗文一直陪伴着雪舟。
雪舟回国后,继续保持着“天童第一座”的禅风,离开闹市,隐居在大分、丰后和山口。他在海滨建造的“天开图画楼”,楼名就取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天开图画即江山”之句,他在这里画的著名作品《四季山水图》、《育王山图》、《山水长卷》等,都以宁波的山水风物为特色,倾诉他对宁波的眷恋和钟情。而且他后期的作品,常署上“天童第一座”,以表达他心中的念念向往.雪舟通过在中国的系统学习,后期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创作研究和发展,后期的山水画,集各家之大成,有院体的雅致秀丽,有文人的清新典雅,有禅林的潇逸简练,更有新奇抽象,画风变化万千。创造出颇具日本式的水墨山水。雪舟所]开创的水墨画时代,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使日本水墨画从此具有了军实主义的性质。
2,日本水墨画从此实现了它个性化的发展。 3,日本水墨画坛从此诞生了寺舟画派,并成为当时日本画坛的主流派。 4,水墨画这种来自中国的绘画形式基本实现了日本民族化。雪舟的作品通过画面也传递出深刻的思想情感,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离于生活”的写这主义作品,代表了日本室町时代.www.zgart.net&
e+ R: v' m) l
雪舟的绘画除主要画山水外,也画一些人物及花鸟作品,下面是一幅雪舟的人物作品,该作品从外观看,是日本式原装原裱,年代到位。为雪舟晚期用师祖如拙的笔法创作的作品(日本研究者发现在雪舟的作品中只要有“拙宗”钤印出现,作品中就含有如拙的笔法),画中是一骑马武将妇人,在日本绘画史中,在室町向桃山过渡及桃山时代,曾流行过世俗妇人像,其中又以姿容秀美的武将夫人居多,该画中款识文字很多,后半部分取于我国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从画风来看,属水墨淡彩画,有很高的写实技巧,属于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前期阶段,称为大和绘。作品全图如下:http://s5/mw690/001r8AQszy75EwGW3mQe4&690
雪舟的成名,主要在于他是日本古代难得的国际型画家。在雪舟活跃的室町时代,日本的所谓外国主要指中国。古代日本的一流画家中,到过中国的实际上只有雪舟一人。雪舟生于四代义持的统治期,历经义量、义教、义胜、义政、义尚、义澄,活到十二代的义晴,共经历了九代将军。就历史分期而言,他生于所谓西山时期,经历室町文化最繁荣的东山时期,死于“应仁之乱”的战国乱世。作为禅僧兼画家,雪舟并没有始终定居一地。从中国回日本后就长期过着漂泊的生活。1469年刚回国时,曾在山口住过数年。1476年,他到了九州东北部的丰后大分,新建一座画室,号为“天开图画楼”,在那里精神饱满地从事创作活动。以后便云游各地,1479年去岩见益田,1480年在美浓的正法寺短暂停留,1483年更是从关东云游了奥羽立石寺,其间往返途中都重游了京都。1486年回到周防,开创了第二个天开图画楼.总之,从中国归来后特别是在丰后和周防的两个天开图画楼之间,雪舟过着云游的生活.
雪舟的很多作品都没有脱离中国文化,如他在中国学习回国后先后在不同地点建造了两座“天开图画楼”,楼名就取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天开图画即江山”之诗句,他在"天开图画楼"里画的著名作品《四季山水图》、《育王山图》、《山水长卷》等,都以宁波的山水风物为特色,倾诉他对宁波的眷恋和钟情。而且他后期的作品,常署上“天童第一座”,以表达他心中的念念向往.
上面人物作品的款识中,后半部分也借用了我国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在西安碑林4号碑[建于北宋元佑二年(公元一零八七年)]黄庭坚的七言律诗碑全文如下:
翠盖龙旗出建章
莺啼百啭柳初黄
昆池冰泮三山近
阿阁花深九陌香
径转虹梁通紫极
庭含玉树隐霓裳
侍臣缓步随銮辂
冈上应看集凤皇
小苑平临太液池
金铺约户锁蟠螭
云中帝座飞华盖
城上钧陈绕翠旗
紫气旋面双凤阁
青松还有万年枝
从来清跸深严地
开尽碧桃人未知
再看一下上面人物作品的款识图后半部分(从-小苑平临太液池 -开始到最后,诗句完全相同,如下图)http://s4/mw690/001r8AQszy75ExdIRN183&690
西安碑林------
该碑林建于北宋元佑二年(公元一零八七年),雪舟上面人物作品款识中后半部分录用的黄庭坚的七言诗句就在该碑林的4号碑上,石碑共 5块,每块高53厘米,宽 102厘米,碑全文如下:
翠盖龙旗出建章
莺啼百啭柳初黄
昆池冰泮三山近
阿阁花深九陌香
径转虹梁通紫极
庭含玉树隐霓裳
侍臣缓步随銮辂
冈上应看集凤皇
小苑平临太液池
金铺约户锁蟠螭
云中帝座飞华盖
城上钧陈绕翠旗
紫气旋面双凤阁
青松还有万年枝
从来清跸深严地
开尽碧桃人未知http://s7/mw690/001r8AQszy75ExE9mwCd6&690
http://s7/mw690/001r8AQszy75ExGlJgW26&690
关于雪舟的三个名号
1.拙宗
一九五六年奥地利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推选出十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日本古代画家雪舟。日本应永二十七年(一四二○年)本州备中(今冈山县总社市)赤浜村小田氏家中诞生了这位日本文化史上的新星。可是由於出身贫寒,十二岁时父母把他送到本州井山宝福寺当小沙弥,由於喜欢绘画的天性误了诵经,受老和尚责罚,他用泪水画成了活灵灵老鼠,感动了老和尚,允准他兼习禅,又画图、写字。成年之後到了京都名刹相国寺,学禅於春林周藤,习书画於周文和如拙。
由於相国寺是幕府册定仿中国宋元的「五山十刹」之一,有八百位禅僧。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从中国传来的绘画和书法,其中南宋时代画家扬无咎(杨补之)的品格和画风深受其崇慕,於是他以「等扬」为自己的号。由於僧职为知客,於是以「扬知客」自称。
追溯雪舟书画风格的形成时,不能不谈到他尊为“吾祖”的如拙和师傅周文,他们与雪舟的名字常常是连在一起的。雪舟是周文的弟子,周文是如拙的弟子,雪舟非常推崇如拙的画。如拙大约过了1418年不久就便去世了。那时,雪舟还没有出生,所以不可能直接向如拙学画,而是通过周文了解如拙的。但是,雪舟对如拙非常崇拜,直到晚年仍然珍藏着如拙的画,雪舟早期的名号“拙宗”即含有宗法“如拙”之宗派的意思。
2.等扬
相国寺与东福寺同在日本「五山十刹」之列,东福寺收藏更多的宋元书画,雪舟到京都相国寺见到了我国的一些宋元书画,其中对南宋时代画家扬无咎(扬朴之)的品格和画风极其崇幕,即以“等扬”为自己的号。又由于僧职为知客,在相国寺自称为“扬知客”。扬知客除了习禅之外致力於研习宋元画理。日本《本朝画史》⑴称,僧等扬,不知世姓,自书画後曰:「日本禅人等扬笔」,有二印,一曰「等扬」,一曰:「拙宗」。这位始露头角的扬知客,当时已四十岁出零了。
3.雪舟
嘉禾天宁楚石写「雪舟」
日本宽正三年(一四六二年)已经颇有名气的相国寺「扬知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嘉禾天宁楚石」为济知客书写的「雪舟」墨迹。扬知客似有所悟,请教於相国寺鹿苑院住持僧录司龙岗真圭。龙岗真圭为等扬作了「雪舟二字说」。他认为中国禅僧楚石梵琦德高望重,为日本求法僧济知客书写的「雪舟」二字含义深厚,自然生态永无静止。早有唐人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穷禅意,又有晋王羲之为王子猷书「溪雪乘舟」的幽绝诗境,皆是讲雪景、皆舟船之意,但远不止於此。
等扬在龙岗真圭开导下,认识到[雪舟]二字字意深厚,早有唐人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穷禅意。又有王羲之为王子献书[溪雪乘舟]的幽绝诗境,二字含有“雪净无尘、舟动不止”的禅学意境,被「雪净舟动、心得手应」的禅学哲理所感悟,决定以「雪舟」作为自己的终生名号,作为禅学和画意的终生探求,更坚定了向中国寻源问流的决心。
龙岗真圭的「雪舟二字说」全文如下(原文汉字):
浮屠氏讳杨,以能画与缙绅庶士之辈游,亦好集昔贤墨妙。得楚石老人所书「雪舟」二大字以宝之,遂自号雪舟,俾予作说。峻拒弗忆,昨又来之,乃告焉曰:夫雪者遍周於器世界,表里纯净,如玉壶之不受一尘也。似舟之泛泛在水,以南以北以东以西,恒动弗止,杙而维之亦静也。譬之一心,雪之纯净不尘者,心真如之体也;舟之恒动亦静者,心生灭之用也。子其只麽参去而後,得之心以命之笔也,则所画增进矣。它日人皆议曰,今也子所画者心画也。画有神品,有妙品,神且妙也矣哉。若或(手+鹿)柳柳州孤舟钓雪之句,王子猷溪雪乘舟之故事,以诘予说,予其痛斥之,何也?夏虫不可语冰。鹿苑龙岗老衲书。⑵
一些书画家成熟期的行书笔迹他人是很难仿的,有时比仿绘画还要难。
下面是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雪舟破墨山水图中所作的自序:雪舟在自序中从中部开始的后半部分翻译成中文为:
余曾入大宋国,北涉大江,经齐鲁郊,至于洛求画师。虽然,挥染清拔者,稀也。于兹长有声并李在二人得时名,相随传设色之旨,兼破墨之法。尊挚而归本邦也。熟悉吾祖如拙、周文两翁制作楷模,皆一乘前辈,非敢增损也。历览支绥之间,而弥仰两翁心识之高妙者乎?
http://s16/mw690/001r8AQszy75EB1Qk8vaf&690
http://s11/mw690/001r8AQszy75EB43yFs9a&690
http://s13/mw690/001r8AQszy75EBcq1UE8c&690
http://s15/mw690/001r8AQszy75EBhebjU7e&690
http://s6/mw690/001r8AQszy75EBj359X75&690
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光辉的时代, 在亚洲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此时期的美术发展也处于繁荣昌盛阶段, 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当时不论文学、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文学家有韩愈、柳宗元;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画家方面突出的有阎立本、李思训、吴道子、王维、韩干、张萱、周昉、边鸾等等.至今有文献可查的隋唐画家就有四百人.上述这些都是`盛唐'时期赫赫有名, 誉驰千秋的艺术家,日本人也是把中国当年唐人的文明当成宝的,然后一代一代的保存下来.日本人现在继承唐人的文化似乎也比现代中国人多,
如现在日本语的汉字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汉字日读,发日本音,一种是汉字汉读,发唐朝音.
上面雪舟的人物作品也明显受到我国唐代文化的影响,如作品下款写为“渡唐雪舟”,把当时我国的明代还习惯称为唐,作品中创作的人物也明显具有我国唐代人物画中以丰腴为美的风格特点,下面是我国唐代的人物画与雪舟所画的人物对比图::http://s3/mw690/001r8AQszy75EBAGNA652&690
http://s9/mw690/001r8AQszy75EBCtde8f8&690
http://s2/mw690/001r8AQszy75EBE4XqVb1&690
上面雪舟人物作品的装裱轴头不知日本人用的是什么木质,现在两头轴头都开裂有很大裂纹,如下图:http://s13/mw690/001r8AQszy75EC2WIna5c&690
雪舟的画像:http://s15/mw690/001r8AQszy75ECblzSS9e&690
立于日本益田市的雪舟铜像,面朝中国的方向:http://s13/mw690/001r8AQszy75ECm72AQdc&690
宁波阿育王寺东塔------
雪舟在<山水长卷>中把宁波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以及三江口的风帆、育王山的古塔、东渡门的码头、四明山的飞瀑、奉化妙高台的奇峰、千丈岩的悬崖等都“尽收眼底”。1985年阿育王寺东塔的修复就是根据雪舟《山水长卷》中的古塔外型而设计的.
http://s5/mw690/001r8AQszy75ECtXQX2d4&690
小田氏等扬、扬知客从四十七岁起始以「雪舟」为号。为了达到寻访真谛,到中国寻源探流的目的,雪舟等扬在西海岸的山口港边的寺庵中足足等待了四年的西渡机会,终於在明成化三年(一四六七年)九月,东北风起时,随第二批遣明使团五艘大舶,经七昼夜风波在宁波三江口来远亭登陆,同行的了庵桂悟和杏夫良心後来为他写了回忆录。宁波官府对於雪舟等扬及其他随行特殊关照,住进了嘉宾馆,委派了徐琏为陪贡和翻译,在宁波等候入京批件的二个月期间,雪舟等扬朝拜了他的禅门历代祖师的祖庭天童禅寺、阿育王寺、雪窦寺等。天童禅寺被雪舟的禅学和画艺感动,荣聘为「禅班第一座」。
雪舟在宁波期间结识了一大批明州文士和画家,其中有着名的画家金湜和丰坊。他画下了宁波府附近的山水风光,如《育王山图》、《镇海口图》、《四季山水图》《宁波府图》等。接到北京的敕命後,从浙东运河入京,又画下了绍兴府、杭州西湖、太湖、苏州、镇海等,後来又画成了十余米长卷《唐山胜景图》。在北京,他受邀为礼部姚尚书画了大幅壁画,极受器重,明宪宗赐「天童第一座」。在他下榻的会同馆又结识宁波籍画师詹仲和。他在北京能自由出入皇家画院,跟李在、长有声学「设色之旨和破墨之法」。入秋返回宁波时,因季风已过,只能翌年二月,西南风起时,才离开滋养他禅学和画艺更成熟的这块土地,在明成化五年(1469),雪舟离开中国前后,宁波名人文士频频作诗相送,如下面三首诗:
1。倪光在临别宴上作《送日本副使梵苗公》曰:
东渡海潮起,琼筵别上人。
帆开行漏尽,香逐赐衣新。
月白元无夜,花明别有春。
云山千万里,天遣几相亲。
2。李端所作《送日本使僧归国》诗曰:
斗场曾得识高颜,杖盇萧然世外间。
已向檀林修白业,更携瓢史历青山。
肩挑云影江头别,衣带天香海上还。
到日贤士如有问,八方职贡列朝班。
3。最使雪舟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是徐琏所作的一首离别诗:
家住蓬莱弱水湾,丰姿潇洒出尘寰。
久闻诗赋超方外,胜有丹青落世间。
鹫岭千层飞扬去,鲸波万里踏杯还。
悬知别后相思处,月在中天云在山。
下面是雪舟在中国学习时的老师------李在的作品http://s16/mw690/001r8AQszy75ECK9juT1f&690
http://s11/mw690/001r8AQszy75ECLjD3c7a&690
下面是傅抱石发表的一篇关于雪舟及其书画艺术的文章
雪舟及其艺术
傅抱石
|
家住蓬莱弱水湾,丰姿潇洒出尘寰,|
久闻词赋超方外,剩有丹青落世间,|
鹫岭千层飞锡去,鲸波万里踏杯还;|
悬知别后相思处,月在中天云在山。
这是1469年(明成化五年,日本文明元年)四月,日本画家雪舟由宁波回国的时候,诗人徐琏送别的一首诗。我们从这首诗里面亲切地感觉到诗人画家的翰墨因缘之中蕴藏着极其真诚的友情。
雪舟是日本划时代的画家,是日本水墨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的完成者。他卓越的成就,不但标志着十五世纪日本绘画永远令人景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他非凡的才能和忘我的劳动,在水墨苍劲、减笔泼墨的表现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着日本人民的思想感情,终于出色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继承并发展了日本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丰富了日本的文化内容。日本人民一致尊崇他为“千古之一人”、“古今之画圣”,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自然的。
在最堪珍视的中日两国文化往来的悠久历史中,光辉地体现着两国人民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精神的,造型艺术应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部门,而造型艺术之中又莫如绘画,尤其是水墨画。在日本绘画史上,达到这个光辉顶点的,便是雪舟。
雪舟是今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今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我怀着无比亲切、无比向往和无比崇敬的心情,就雪舟及其不朽的艺术,试加回顾,借以表达纪念之热忱于万一。
雪舟成长于日本中世武家政权和贵族矛盾斗争剧烈的室町时代(1333—1573)。这个时代是:到处发生“叛乱”,足利氏幕府始终处于紧张应付、焦头烂额的所谓“下克上”①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又是:继承着镰仓时代(1192—1333)所输入的宋元文化特别是水墨画——这一中日人民所育成的美丽矫健的花朵,在日本的土壤上开花结子的时代。
原来,日本绘画自镰仓时代晚期以来,陷于形式的佛画和根源于贵族文化,仅仅从事于说明性或记录性的“大和绘”(主要是绘卷物),已经大大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代之而起的获得广泛的爱好和尊崇的是淋漓苍劲的水墨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元僧一山一宁、良铨的赴日,和日本默庵灵渊、铁舟德济、梦窗国师……乃至明兆、如拙、周文诸名僧的努力,都给日本水墨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如拙和周文两位杰出的画家,对雪舟的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
雪舟姓小田(—说出藤原氏),名等杨,号雪舟,又号备溪斋、渔樵斋、米元山主、云谷轩等,或称雪舟等杨,或称等杨雪舟。还有以杨为姓称为杨雪舟或杨知客的。为什么名“等杨”呢?据山县周南的“雪舟传”说:“盖慕杨补之逃禅耳”。杨补之是我国南宋时代一位爱国主义的大画家。
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日本应永二十七年)雪舟诞生于日本备中国赤备郡赤滨村(今冈山县)。相传十二、三岁时,父亲把他送到附近天台宗的宝福寺出家,可是幼年的雪舟,既不礼佛,也不念经,就是喜欢画画。因为画画,有一次气的老和尚把他绑在柱子上,他却用脚趾蘸着自己的眼泪在地板上画了一只老鼠,结果感动了老和尚,以后就让他画画了。这个故事,到现在还是日本人民津津乐道的。
以后,雪舟到过贵族势力中心京都的大德寺、相国寺和武家势力中心镰仓的建长寺,不可避免地是从师学禅。到1467年(雪舟四十八岁)为止,这一段时期的具体活动,现在虽还不可能明了,但鉴于他在盛名之后的晚年和将军们一些值得注意的行动(如拒绝大内义兴的恳聘和转介狩野正信为足利义政画壁……等传说),我们可以相信他是一位忠于民族、忠于现实而又忠于艺术的具有远大抱负的画家。
1468年(明成化四年,日本应仁二年)是日本历史上所谓“应仁之乱”长达十年的大规模内战开始的第二年,雪舟随同以天舆清启为首的“遣明船”来到了中国。首先驻留的是五大禅林之一同时和日本禅宗之祖荣西禅师关系密切的浙江宁波的天童寺,很快就被尊为“首座”,这从雪舟返国以后一些创作上常见的“天童第一座”的题署可以证明。
雪舟中国之游,为期虽然短暂,却结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翰墨因缘和遗存了不少描写中国山川名胜、历史故事的杰作。他曾应中国友人之请画过日本东海胜景的“富士、三保、清见寺图”,使得当时著名的书画家詹仲和欢喜赞叹而题出“乘风吾欲东游去,特到松原窃羽衣”的热情诗句②。他还画过宁波府、育王寺、西湖、径山寺、扬子江和金山寺,突出地说明了两国艺术家们互相钦慕、互相尊重和互相学习的不可分割的传统友谊。
雪舟又曾溯运河到过北京,画过“礼部院”中堂的壁画,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尚书姚公……召诸生而指壁上曰:‘是乃日本上人杨雪舟之墨妙,外夷犹有斯绝手,二三子盍各勤尔业,以跻斯域!……’”③,其被推重有如此。
当雪舟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绘画已经基本上突破了南宋末期所形成的某些固定的形式和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变化——即在水墨苍劲、减笔泼墨的传统基础之上,经由元四家的发展而朝着水墨写意山水的方向迈进。这个客观的事实,摆在对于马远、夏圭、牧溪、玉涧诸家艺术沈潜有得的雪舟面前,就不能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1495年(明弘治八年,日本明应四年)雪舟七十六岁时,在给弟子如水宗渊的“破墨山水”④上题过这样几句话:“余曾入大宋国,北涉大江,经齐鲁郊至于洛求画师,虽然,挥洒清拔之者稀也。于兹长有声⑤、李在二人得时名,相随传设色之旨兼破墨之法矣。数年而归本邦也。……”从这段极其重要的题语中,雪舟对中国之行,由于当时“挥染清拔”的画家很少,似乎还感到一定程度的遗憾。可是“泰华衡岳之为山,江淮河济之为水,草木鸟兽之异,人物风化之殊,是大唐国之有画也;而其泼墨之法,运笔之术,得之心而应之手,在我不在人,是大唐国之无师也”。⑥我们认为,这样来理解雪舟是比较客观的,因而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深深地认为可惜的是雪舟游中国的时间究竟不很充裕,集体旅行究竟不很方便,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几位山水画家:戴文进(进)(1426—1435顷卒)死了;杜东原(琼)(1396—1474)老了;年纪和雪舟差不多的姚云东(绶)(1423—1495顷卒)、沈石田(周)(1427—1507)辈,又无缘晤对。
雪舟在1469年(明成化五年,日本文明元年)返国以后,曾经定住禅宗中心地之一的丰后国,并筑室名“天开图画楼”。后来,近七十岁了,迁居周防的山口。山口是室町幕府时期一个新兴的城市,他在那儿重新建筑了画室,仍名“天开图画楼”。传说不久,他因为拒绝了封建领主大内义兴的聘请,遭受了迫害被逐出山口而迁居防州,住在石见、益田郡的大喜庵。大约从此就定住这儿,渡过他健康的晚年。
1506年(明正德元年,日本永正三年)八月,日本划时代的画家雪舟以八十七岁的高龄逝世于石见的大喜庵。今年是他逝世450周年。
雪舟在绘画上是一位各体俱精,民族风格极为鲜明的大家。根据资料和遗迹看来,我想大约可以这么说:雪舟的画,山水第一,人物次之,花鸟又次之。
“道释人物,依据唐之吴道子与宋之梁楷;山水树石,或出马远,或入夏圭;水墨淋漓,自具雅趣,西湖僧若芬之流也;扫出云山,惊人耳目,西域僧高彦敬之亚也;水禽山兽,则齐长沙之易元吉;着色花鸟,则类zhà@①溪之钱舜举;龙虎猿鹤,芦雁白鹭,略师法常而去其粗恶,墨鬼钟馗,颇多龚翠岩之怪……”⑦这是出自和雪舟同船到过中国而且过从甚密的杏坞良心的话,对雪舟艺术的渊源及其继承关系作了比较具体和比较全面的分析,当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料。老实说,象这样全能的画家,明代以后中国也还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们很难同意孤立地单单着眼于雪舟的山水作品特别是某些风格上接近南宋水墨苍劲的山水作品,而把雪舟仅仅说成是“北宗画”,或者仅仅说成是追求着中国十五世纪初、中期才有而在当时并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所谓“浙派”,这些都是缩小并降低雪舟成就的值得研究的看法。
雪舟的山水画,是日本山水画史上——从作为绘卷物的背景而逐渐脱离之后,最早而又最卓越的完成者。因为以水墨(包括水墨淡彩)为基调的山水画在中国是成熟于十世纪的北宋的,它的发展过程颇为复杂。一般说,通过董元、李成、范宽、米芾、郭熙、李唐诸大家的努力,到了南宋,就形成了马远,夏圭的水墨苍劲和牧溪、玉涧的减笔泼墨的新的风格。他们尤其是马、夏、牧、玉的作品传到了日本之后很快地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经过如拙,周文等努力的吸收融化,特别是雪舟返国以后,将近四十年顽强的艺术劳动,奠定了日本山水画的宏固基础,并从而促成了日本山水画的勃兴。
“山水图长卷”是雪舟山水画——应该说是他全部遗迹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我所知,它的规模之大,气象之雄,内容之富,感人之深,的的确确是世界风景名画中足与南宋夏圭“长江万里图”并美的杰作,是日本镰仓时代以来绘画遗产中的瑰宝;是日本画家对世界造型艺术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至于“长卷”的这种构成形式(创作的和鉴赏的),原是中日人民所习见所喜爱而又善于利用的形式之一,在中国是盛行于南宋时代,在日本却发展于镰仓时代。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儿。我们从“山水图长卷”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位置经营来看,雪舟真是“山河无隔碍,光明处处通”⑧地以中国山川为基调,出其湛深的自然观照和丰富的意境创造,处处紧密地结合着日本人民的爱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一切限制,尤其是季节、气候的限制,生动地有机地把春、夏、秋、冬各个季节动人的景色,集中在一幅画面。我们认为:这是中国画家所难能而是日本画家所特别擅长的。
“山水图长卷”完成于148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日本文明十八年),是雪舟返国近二十年后六十七岁的作品。非常可能,以杭州西湖为重点的浙江山水——也即是诞生马远、夏圭山水画的现实基础,此老既久蓄之于胸中,就不免常见之于笔下。还有可能,某些部分的处理,或即忆写西湖的景色也是未可知的。这正是画家的卓越非凡之处。因为一幅出色的成功的山水画,决不是一张地形写生图,而应该是既要赋自然以生动的形象,又要赋自然以丰富的内容。作为“绘卷物”这一对于日本人民具有传统喜爱的形式论,它的完成,不仅仅是室町时代杰出的作品,应该认为是日本“绘卷物”的发展和提高。也可以认为是日本“绘卷物”的新生。
日本水墨山水完成者雪舟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又是多种多样、一切从内容出发的。如描写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桥立图”⑨和九州名胜的“镇田瀑布图”⑩,都是现实题材的杰作,而表现的形式技法就各各不同,一则淡墨轻岚,波光云影;一则虹飞千尺,山石嶙峋。又如“富士、三保、清见寺图”①①和“清见寺图”①②,都是以雄伟庄严象征日本文化灵魂的富士山为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的描写就没有不加选择地采用斧劈系统的皴法而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使用着较为柔软的线条和水墨渲淡的手法创造了巍然的富士的雄姿。
雪舟在山水画方面卓越的成就还不止此,他还高度地掌握并发展了泼墨减笔的技法。象东京国立博物馆及小野、菊屋、住友诸氏所藏的“破墨山水”,无一不是淡雅清远别具意境的佳构。水墨山水到此境界,才有可能攀登艺术的高峰。
雪舟的人物画,也十分出色地给人以新颖而有力的感觉,他曾极其熟练地驱使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生动地刻划着不同人物的身份、气质及其内心世界。
雪舟的人物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肖像画,基本上是现实人物的描写,一类是宗教题材和中国的历史故事。代表前者的典型作品是“益田兼尧像”①③。这是一幅传写大内的将军益田兼尧的纯粹“大和绘”式的所谓“国风肖像画”,过去还有些人怀疑它是不是雪舟的作品,殊不知杰出的划时代的画家雪舟更重要的就在于他是民族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后者的典型作品是“慧可断臂图”①④。这是一幅描写六世纪三十年代达摩到了中国(河南嵩山),后来被尊为“二祖”的慧可,冒着严寒屹立雪中以利刃断臂求法的故事。画家极其深刻地塑造了禅宗“始祖”的达摩,把它置于岩壑之中,精神是那么超然;而半身埋在雪里抱着无限决心的慧可,又是那么诚恳、虔敬,擎着断臂,站在达摩的背后,他们彼此似是无言,而却十分生动地紧张地揭示出一幅悲剧性的感人的画面。画家在刻划这样一位坚韧不拔九死无悔的主题人物的同时,使用了犹如万钧之力的线条(阔大奔放的笔法),这种大胆的处理,是画史上没有前例的。中国画家所向往的所谓“笔端金刚杵”,我想也不外如是。这真是世界宗教画中无比精彩的杰作之一。
至于花鸟画,在雪舟的创作生活里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就流传有绪的少数作品研究,也同样地具有惊人的成就,并有力地激起了桃山时代及其以后着色花鸟屏风的高潮。例如前田育德会和小坂顺造氏所藏的“四季花鸟屏风”各六曲一双①⑤,便是精彩的例子。
这两双屏风都是纸本着色工笔钩勒的花鸟画(另外,还有些水墨减笔的花鸟作品)。作为这一类型的花鸟作品,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们所独有的绚烂多彩的装饰性。和他的山水画一样,也紧紧地结合了日本人民的爱好,在为数很少的花鸟创作把我们引入了另一个四时如春、生气盎然的美丽世界。象前田育德会藏的那双屏风,据资料是1490年(明弘治三年,日本延德二年)雪舟七十一岁时的作品。画家在这一作品上,气象万千地刻划了四季不同的美景,采取了象征两国人民精神领域中最高贵品质的松、竹、梅(中国称它们为岁寒三友)为主要构成的同时,配置了双鹤、飞雀……;配置了春花、夏荷、秋草、冬梅;配置了雨后的瀑布到严冬的积雪;这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画面,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和希望。
总的说来,雪舟不朽的艺术对世界提出了刚健、清新、和平、幸福的美的意境,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感情和愿望,在历史上为人类特别是亚洲各国间的文化流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注:①“下克上”即是下凌上的意思,原是日本古来就有的一句成语。这句话,在室町时代特别流行。因为武士阶级凌驾了贵族,而“管领”们又不受武士们的约束;另一面,广大人民又到处发生“叛乱”。
②见“富士、三保、清见寺图”詹仲和题诗。詹僖,字仲和,号铁冠道人,宁波人。是雪舟的朋友。
③译自杏坞良心“天开图画楼记”。@②川种郎“江户以前日本绘画史”所引。昭和十八年创元社版。387页。
④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⑤“长有声”,似为“张有声”。出处无考。
⑥周兴彦龙“半陶稿”题雪舟“四景图”。泷拙庵“美术论集日本篇”。昭和十八年十二月“座右宝刊行会”版。238—239页。
⑦同③所引,386页。
⑧沙门英yú@③题渔樵斋诗跋。同③所引,382页。
⑨日本山内丰景藏。
⑩1923年大地震时被毁。
①①日本细川护立藏。
①②日本黑田长成藏。
①③日本益田兼施藏。
①④日本斋年寺藏。
①⑤“六曲一双”是屏风的一种形式,即六扇连成一组,叫做“半双”,两组称为一双。*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雨下加言
@②原字竹下加世
@③原字王加与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1956-8-23 0:00:00
|
|
下面是雪舟早期老师周文的山水作品,当时的日本文字(款识文字)基本就是我国汉字。http://s8/mw690/001r8AQszy75ED81n4H97&690
雪舟从中国回到日本后,恰逢应仁大乱。为避战乱,他来到了九州东北部的大分,在背山面海的风景绝佳处建造了一座画室,取我国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天开图画即江山”中诗句即“天开图画楼”,在此作画,教授弟子。以后又云游各地,于1486年回到山口,将云谷庵重命名为第二座“开天图画楼”,在此定居,直到1506年去世。
雪舟吸收了中国绘画、师傅周文、师祖如拙的长处,在继承发扬民族绘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丰富了日本的文化内容,因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被日本人誉为“古今之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