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雪蓑子书《龙》字碑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旅游雪蓑 |
分类: 知书识理,自圆其说 |
明代雪蓑子书《龙》字碑
解读港里龙字碑
莱芜市老年大学
莱城区港里村东的龙王庙内有一石碑,人称龙字碑。该碑是明朝嘉靖年间流传下来的珍物,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碑面刻有一个草书大字,史料记作“龙”字,认定为雪蓑所书。大字的上部刻有龙的释文,文曰:“龙虽水族,神奇独最。离潜而出,霖雨及物。识高者无能测其形,因谨志之曰龙”。
二、玉琢成器——此为勉学之言。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一块玉石,不经玉工的雕琢,就变不成精美的玉器;作为一个学子,不接受老师的培养教育,就得不到知识,明不了事理,成不了有用的人才。所以,求学者,都应自觉接受老师的教导,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吃得寒窗苦,方成有用人。
三、望子成龙——此为育人之言。父母望子女成龙,老师望学子成龙,古往今来,概莫如此。那么,所望之龙是什么概念呢?碑面释文明示,所望之“龙”,并非“霖雨及物”的水族之龙,而是教育成才的玉成之龙。玉成之龙,虽然不同于水族之龙,但是,既然被尊称为龙,就应具有龙的品质。龙能离潜而出,行云降雨,润泽万物;作为学子,应当有效忠国家之志,有惠及社会之能,有天下为公之心,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所敬重的“龙”。这就是龙的释文的用意所在。
四、教育为本——此为重教之言。书玉同体字,布于碑面的底部,含有“基础”之意;书玉二字的结构笔划均为交叉而成之形,含有“交书”、“交玉”之意。“交”有“教”的谐音,“玉”有“育”的谐音。所以,“交书”即为“教书”;“交玉”即为“教育”。再看“书”字的底划,完全延续借用了“玉”字的底划,其含意是“交玉”为“基”,“交玉”为“本”。这些含意可直言为“教育为本”、“教育为基”、“基础教育”、“基本教育”等。基础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只靠教书人来抓是不行的,必须全社会都重视,齐抓共管,才能抓好,才能抓出成效,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五、学而有成——此为至理之言。碑面有一个形似座佛像样的符号,这实质是为专心致学者的画像;阳边刻有牡丹花纹,这是富贵荣华的象征。这些画面和碑中释文、组字有机结合,形成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至理之言教科书。它昭示人们,只要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就能获得功效,就有幸福美好的未来,就能成为“齐家、治国”的有用之人。总观碑面,可用《三字经》的收篇语做概括:“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综上所述可知,此字,并非为水族之龙而写,而是为玉成之“龙”而作;此碑,不是求龙降雨的供奉之物,而是尊师重教的传世铭言;此碑的正确立位之地是在学府院内,而不应该放在龙王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