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平原与舟山群岛的远古真相

标签:
地名观照海洋历史文化 |
分类: 意象山海,潮七廿三 |
东海平原与舟山群岛的远古真相
http://www.cseac.com 舟山海洋文化在线
海洋地质科学揭示了东海沧海桑田匪夷所思的真相——远古时代,舟山与大陆相连,其东部是一片平原,称东海平原,与渤海平原、黄海平原合称为三海平原——题记。
http://www.cseac.com/UploadFiles/201452214297589.jpg
朱家尖五沙连环美景。
http://www.cseac.com/UploadFiles/2014522142850964.jpg
梁横岛镁铁质岩石群景观
一、回头望我地球圆——地球的快速镜头
地球,也被叫做“浸在水中的星球”或“蓝色的行星”,诞生于大约46亿年前。对外,地球接受了行星的撞击;自身,地球在发生着板块的轮动——地球表面上的八大板块二十个小板块的坚硬成分在炽热的地幔上永恒地漂浮,移动,碰撞,扩大,缩小,破裂……从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到显生宙……
美国人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指出,如果我们把地球历史浓缩为一天的24小时,大陆到处移动,快速地撞在一起,大山隆起又复平,海面上升又降落,冰原前进又后退,每分钟大约3次,某个地方亮起一道闪光,那是陨石撞击了地球,恐龙支配地球达到了3刻钟,而人类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人的一生只是刹那。
地球表面基本定型后,受太阳光照状态控制的温度也一直在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造成冰期和间冰期,陆地与海洋在冰期与间冰期的反复交替中形成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这就是海洋与陆地关系的快镜头回放——海面高低的变化取决于水动型和地动型两种关系,水动型的海面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当全球气候变暖时,极地及高纬地区的冰川和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成水,大量的水注入河流,流入海洋,海面因此而升高。地动型的海面变化与地壳的运动有关。由于断裂、地震及火山活动,造成地面上升或下陷,都能引起局部的海面变化。大洋底部的巨大洋中脊的增大与变小,大陆边缘的破裂都是影响海面高低的因素。但是,在近百万年以来的东海升降却主要是水动型变化,这就是冰川控制理论——冰川控制着陆地与海洋的状态,冰川的膨胀与消融直接决定着海洋的枯竭与丰沛。
地球上出现过三次大冰期,那就是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出现在200万年之前,有四次冰河期和三次间冰期。
二、巨浸东连大洋海——东海的地质变迁
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家声在《东海百万年》、《大洋的年轮》和《华夏古陆的沉浮》等书籍中描述了东海的变迁——
距今100万年~90万年前,温暖期,海进——第四纪大冰期的间冰期,东海波涛翻滚,浪花飞溅,海水与现代相差无几。
距今90万年~50万年前,寒冷期,海退——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100多米。东海平原上矗立着“台湾山”与“舟山”。那里湖沼星罗,百草茂盛,犀牛、大象、野猪、野兔、猿猴、野鹿、麋鹿等进入东海平原。台湾发现的“中国犀牛”化石演绎着台湾西部、北部干涸后形成莽莽古陆,犀牛在“陆桥”上成群迁徙的壮观景象。
距今50万~30万年前,温暖期,海进——全球气温高过现代,东海平原消失,沪苏沿海地壳不断下陷将近150米,浙闽沿岸却地壳升高,海岸存在着大海作用过的痕迹——海水侵蚀形成的洞穴、壁龛和海岸阶地,同时红沙层与红土层出现,表明湿热气候与强烈风化造成了氧化铁的聚集,作为地质时代的标志之一标明了那时的海面比现代更为辽阔。
距今30万~11万年左右,寒冷期,海退——极地冰盖扩展,高山冰川与雪线下移,海面下降,原始人住进岩洞,披上兽皮、树叶,点火取暖。当时不仅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冰川横溢,甚至中国东部1000多米的低山,如江西庐山、安徽黄山、浙江天目山也发育有冰川,其中,以庐山冰川最为著名。
距今11万~7万年,温暖期,海进——这是一个海阔水深的时代:上海成为水深30米左右的浅海,星轮虫大举北上,古长江、古钱塘江河口被淹没了,海平面高出现代海平面5~7米。
距今7万~4万年,冷期,海退——大理冰期早期,东海岸线后退到现代东海的l20米等深线附近,地质学家在那里进行海底柱状取样获得的泥沙存有蛏子、毛蚶、蛤蜊等潮间带的贝类动物,而且染有铁锈,表明120米等深线曾经是东海的边缘。海宁石井村两米厚的长牡蛎层则是距今4万年前海水再次高涨后在海宁形成古海岸的“纪念碑”。
距今4万~3万年,温暖期,海进——温暖的东海形成了最大的一次海进,上海是水深在30~50米的浅海,这次大海进毁灭了无数陆地生物。
距今3万年以后,寒冷期,海退——晚玉木冰期严寒使高纬和高山地区的冰盖扩大,东海海水撤出滆湖、太湖、上海和舟山群岛,一直退到如今的150~160米等深线附近,渤海平原、黄海平原与东海平原连成一体。现代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纳玛象牙齿、原始牛下颚骨、披毛犀骨骼、黄鼬、梅花鹿、小鹿、豹猫等,同时,台湾海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海峡人”(贾兰坡命名)也在距今2.6万~1.2万年的东海平原上追逐梅花鹿等,进行着狩猎、采集野果、捕鱼的活动。距今1.5万年的盛冰期,东海平原上湖泊成群,河流纵横,长江奔腾,直达冲绳海槽西缘附近,逼近宫古岛。
距今1.2万年至8000年,略温暖期,海进。海水快波及到现代海岸线附近,“台湾山”、“舟山”等大小山丘被海水环抱,无数生物毁于一旦!
距今8000年以后,东海随着全球气候进一步转暖,距今7500年左右,东海海水向西推进的距离最远——在镇江和扬州一带居民可见到红日从大海中跃出的壮丽情景,听到大海的浪潮之声。从距今5500至2500年气温略又下降,太湖被海水淹没,潮水抵达太湖西岸,长江口被淹,海水到达扬州、镇江一带,并直逼瓯江的港头,福州盆地内部也有海水注入,此时东海水域达到冰后期的最大范围。
距今7700~5500年是气候最佳期,大约处于略温暖期和温热期,河姆渡人听得见东海的潮声,他们豢养动物,采集果实,种植水稻。
距今2500年左右,温暖期,钱塘潮形成,至今潮声依旧。
距今2000年左右,温暖期,广陵潮形成,后消失。
距今1400年左右,温暖期,西湖由海湾变成淡水湖。
三、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的万年沧桑
舟山群岛作为东海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了也见证了东海百万年沧海桑田的巨变。
(一)舟山化石记录了东海平原的沧海桑田——
在舟山博物馆的《大事记》中我们可以读到最早4万年前的古代东海平原的影子——舟山渔民在溜网作业时随网带起的动物化石有晚更新世的古菱齿象、德氏水牛、斑鹿、达维四不像鹿等动物,其中多种鹿角化石上有古人类加工痕迹;舟山海域的木化石经碳14年代测定为大于4万年前;2010年,古人类研究专家蔡保全鉴定认为:舟山海域发现的人类上颌骨牙齿化石,年代可达3万年之前,化石的原生长体可以称作“舟山人”。
舟山马岙、白泉、展茅一带先后出土了大量的颇具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特点的石器、陶器和刀耕火种时期的稻壳,固然是五六千年前舟山群岛已有人类先民繁衍生息的铁证,然而,我们从东海平原的海进海退中可以想到4万年前的人类完全可以在海进时期继续留在海岛上,三海平原特别是东海平原是人类先民居住的乐园。
(二)舟山地貌呈现出山海一体的海岛景观——
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舟山群岛作为浙东天台山脉向东海延伸的余脉,是华夏古大陆的一部分,属于大陆地貌。但是,由于海进与海退,呈现出有别于普通“大地貌”而且与海洋有关的“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形成了“这边风景独好”的特殊海岛景观。
舟山群岛的水下地貌有古平原、古三角洲、古岸坡、古湖泊、古河道、古沙脊、古贝堤地貌,如今不复可见。现代能见的地貌则主要有丘陵地貌、火山地貌、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冰川地貌也偶尔可见一斑——
1.丘陵地貌:舟山群岛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桃花岛的安期峰为群岛最高点,舟山岛的黄杨尖则为第二高点,还有成百上千的山头,高度约在海拔200米至500米左右,遍布着丘陵景观:幽深的山谷、古老的树木、潺潺的溪流。舟山森林覆盖率达到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堪称海上山区。
2.火山地貌:定海区南部海域的摘箬山岛有“火山灵岛”美誉,是一座1亿2000万年前曾强烈喷发过的破火山口;嵊泗县海域白节山灯塔附近礁石和岱山县海域下三星灯塔附近海域的礁石和普陀区中街山列岛则有镁铁质岩墙群。镁铁质岩作为火山岩,是深源岩浆浅部侵入的产物,在浙闽沿海的晚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体中,常发育一些镁铁质岩墙群,而东极的岩墙群为其典型。有专家考察后认为侵入在石柱山凝灰岩中的岩墙群最为壮观,出露长度一般在300米至1000米之间,或呈现为直线型,刀切般侵入花岗岩或火山岩围岩中;或追踪围岩节理,呈“之”字形或肠状展布,岩墙有分叉、侧生、并合等形式,甚至有横卧的柱状节理。
3.海积地貌:舟山群岛较大岛屿都是诸多较小岛屿“合并”组成的——在一些岛屿的后侧或湾口隐蔽的地段,因无急流的影响,海水中悬浮的泥沙在那里下沉,堆积,形成海积平原,使得一些小岛连接在一起,组成了大岛。例如舟山岛东部与中部原来与马目山是海水隔开的,海积之后相连成大岛。舟山群岛的海积地貌最具旅游观光价值的当然就是海滩了:①沙质海滩,著名者如嵊泗列岛的姐妹沙滩——基湖沙滩和南长涂沙滩、岱山岛的鹿栏晴沙、普陀山岛的百步沙与千步沙、朱家尖岛的“五沙连环”;②砾质海滩,如朱家尖岛的大小“乌石塘”;③淤泥质海滩,如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在退潮后的千亩平缓滩涂。
4.海蚀地貌:舟山群岛的岸线大多是基岩海岸,容易形成诸多壮丽奇美的海蚀风景。海蚀地貌是基岩海岸在海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蚀余地貌。舟山群岛是海蚀穴、海蚀凹槽、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沟、海穹等海蚀地貌的富集区。普陀山岛就岬角海蚀现象突出而海湾堆积现象突出,潮音洞、梵音洞、观音跳等景点遍布着海水磨蚀、冲蚀与溶蚀的小地貌,有的被当作“佛迹”。
5.冰川地貌:舟山群岛是否存在冰川遗迹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是舟山群岛冰臼群是地质学家韩同林亲自考察后列入《发现“冰臼”》一书中的第11个中国冰臼群。据笔者考察,普陀山岛的观音跳、南天门“龙眼”,朱家尖岛白山景区的“观音跳”和小水头山的石头上都有“冰臼”模样的石坑石洞。
结语:地球似乎是一个智慧生物的绝妙设计,海进造成了东海平原,海退造成了舟山群岛,海进与海退的轮回地质运动造成了舟山群岛独一无二的山海大观!
作者: 瞿明刚 来源: www.cseac.com-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