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差新解 王金甲
(2010-04-27 10:55:23)
标签:
科技岁差地壳恒星年牛顿北半球 |
分类: 道经图说,共宗同源 |
岁差新解
“岁差”是靠天文观测而发现的“地球差异旋转”运动。现代科学发现,地球是层球构造,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组成,每层温度、质量、状态、体积、所受引力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各层都有自己的旋转速度。
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就发现了岁差現象。到了1687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用日月对地球赤道的吸引,解释了岁差现象发生的原因,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1)26000年的岁差周期与日、地、月公自转周期不相对应,没有必然联系。
2)地轴中心原点有数轴性质,无法解释地球在20′24″的时间公转36720km的距离问题。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有了昼夜之分,地球倾斜公转使地球有了一年四季。然而地球的公转周期却不等于四季周期,四季周期比地球真正公转周期少用20分24秒,天文学界把地球真正围绕太阳公转一周(360°)命名为;“恒星年”。而把四季周期命名为;“回归年”。 “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差 就是“岁差”。
恒星年如上左图所示;地球围绕太阳逆时针公轉360°是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如上右图所示;地球围绕太阳逆时针公轉359°59′9″740毫角秒,A点的位置是一个回归年。
为什么会产生岁差现象?这里存在两种解释。当然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在研究岁差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地球构造。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四部分组成。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壳只占地球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约0.26%。那么因“固体潮汐”的存在,使地壳很难保持惯性匀速自转。我们测量得到的是受“固体潮汐”影响后,地壳自转速度。我们很难测量到地壳以下层球的自转速度。所以我们得到的是地球自转不匀速是表面现象。地壳漂浮在岩浆上,就像一艘巨轮漂浮在海洋上,浪涌使巨轮不匀速,那么岩浆潮汐、海水潮汐、固体潮汐使地壳自转不匀速。
牛顿对岁差的解释;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圆锥角为23°.5。后人为了完善这一理论,利用陀螺的“进动”解释地轴也在“进动”。大家知道,陀螺在旋转时,其下顶点与地面存在摩擦力,故而有进动现象,而陀螺在太空中旋转却能起到定向作用,“陀螺仪”,根本就不存在进动现象,“陀螺仪”广泛的应用在航天领域。
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一年,而月亮围绕地球公转是一个月。那么“岁差”的周期就应与年或月的周期相关联。岁差的周期是漫长的26000年,难道引力还有延时作用吗?
我们知道,地球以29.8 km/s的速度,逆时针围绕太阳公转。当太阳公转到A点就是一个回归年,再继续公转20′24″的时间,到B点就完成一个恒星年周期,也就是围绕太阳公转了360°。而回归年只公转了359°59′9″740毫秒。
地球公转到A点,组成一个△形BOA。经过计算∠BOA正好是50″260毫角秒。
过A点作直线AC平行于OB,有∠OAC=∠BOA。通过图形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地壳的E点旋转50,26角秒到F点,那么就很好的解释了岁差的发生。岁差之所以能发生,这就要从地球的层球构造说起。根据地震波我们知道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组成。根据火山爆发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高温世界,物质以液态、气态离子态存在,这样地球就不是一个凝固体。
宇宙间,凡是非凝固旋转天体都存在“较差自转”。地球同样是非凝固自转天体,所以必然也存在“较差自转”。地球运动无非是在引力与斥力作用下的惯性运动。地球是层球结构。“固体潮汐”导致地壳慢于惯性自转,地球是椭圆轨道,月亮也是椭圆轨道,其引力根据椭圆度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测得地壳自转不匀速。“固体潮汐”导致的“地球差异旋转”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如;我们骑自行车。在车胎没气时继续骑行,那么车胎与钢圈就产生差速。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宋晓东和理查兹通过对1967~1995年靠近南极的南美桑威奇群岛附近发生的38次地震记录的分析,测量了通过地球内核传到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克里奇地震台的地震波速度,发现30年间南极发生的地震波到达北极的时间缩短了0.3秒,也就是说传播的速度变快了。由此直接证实了地球内核比地壳和地幔转动要稍稍快一点,大约300年要多转一周。根据地球的层球构造,总结起来地球是一个四速运动的天体,地壳、地幔、外核、内核个自有各自的速度,由外到内越转越快。
岁差是地球大气候周期;
我们知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轨道。这就存在地球有一个“近日点”与“远日点”问题。“地球的近日点”与“远日点”使地球所受的太阳热量显然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我们现在的“冬至”时是“近日点”,而夏至时是“远日点”。大陆的分布很不均匀,基本都分布在北半球。地球的椭圆轨道,使现在的北半球冬天离太阳近“不冷”,夏天离太阳远而“不热”。这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气候,导致空气对流减弱,而降雨量
减少,荒漠化严重。在过12893年,北半球的冬至时是远日点,夏至时是近日点。那么冬天非常冷而夏天非常热,这样一来空气对流增强,降雨量显著增加,迎来了风调雨顺的“太阳紀”。玛雅人早就发现地球存在一个大气候周期,她们把这一周期命名为一个“太阳紀”,其实就是一个“岁差”周期。地球荒漠化就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
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地轴绕着黄极在天球上描绘出一条波状曲线。
受牛顿对岁差是地轴做圆锥运动的错误的影响,不拉德雷在地面靠观测恒星结论了地轴的“章动现象”。
章动的真相;我们知道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作为地球的卫星她显得特别大。所谓围绕地球公转,其实月球和地球是一对伴侣,组成的地月系统,共同围绕着公共质心运转不息,地月系质心离地心约4,671公里,因此,环绕质心与环绕地心的椭圆轨道相差不大。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受月球引力的影响其轨道并不是弧线形,而是在轨道上左右摇摆。那么不拉德雷站在左右摇摆的地球上观测恒星不免产生错误结论。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它各个领域。地球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庞然大物,分科过细,如同“盲人摸象”导致人们丧失了真正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错误的结论在所难免。
重新解释岁差的意义;
•
•
•
•
•
•
•
是继“日心说”、“大陆漂移”后的地球基础科学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推动地学教材的又一次重要修改。
世界各地天文台观测的“岁差常数”都不尽相同。如果是地轴作圆锥运动那么绝不会出现此现象。那么我们可以断定是地壳既有整体顺时针旋转又有板块局部运动。世界各地天文台联网,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天文台测得的“岁差常数”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地壳运动的方向及规律,从而给的地震预报提供可靠数据。
“岁差”是地球大气候循环周期。我们知道大陆基本都分布在北半球,水的“热容”很大,而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地球是椭圆轨道。现在冬至时在北半球看来是“近日点”,而在南半球看来是“远日点”。再过约12893年,冬至时在北半球看来是“远日点”,而在南半球看来却是“近日点”。现在的北半球冬至是“近日点”造成“冬不冷,夏不热”,空气对流减弱。从而导致降雨量减少,荒漠化加强。
我们知道了地壳与内部作相对运动,在约25786年的时间里顺时针旋转了360°。那么旋转了360°后,其在经度与纬度不会回到原来的经纬度相对位置,我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弦动“,长期”弦动“的积累导致南北半球相互易位。从而导致地壳的火成岩、沉积岩的感应剩磁场来回反转,“古地磁表”证明了“壳幔弦动”的真实存在。即将出版的,由王金甲先生编撰的“壳幔弦动论”一书将详细介绍“壳幔弦动”的过程。
封底
带图片详细内容,请下载论文.
|
200992422552264466.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