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数字—— 太极中的两种数字组合
(2010-03-23 16:33:38)
标签:
宗教
太极
二进制
三阴三阳
莱布尼茨
宇宙
|
|
自然界的数字
—— 太极中的两种数字组合
-
作者: 胡阳、李长铎 编码:
20030015
【摘要】:本文是继“莱布尼茨二进制附会于太极八卦太极二进制为思维电脑提供可能”
一文所提出的太极二进制体系后,又提出另一种太极进位体系,即“有”与“无”的宇宙
结构。这个体系源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有”生于“无”和“有”生“有”的宇宙生成的学说。本文重点讨论了
自然界的基本数字,从太极中的两种数字组合(0=(+1)+(-1)、1+2=3),可见数字有0、1
、(+1)、(-1)、2、3共计六个。 这六个数字可压缩成0、1、2、3。“0”为起始数,“无
”的象征;“3”为实数中“1”、“2”的和数,“有”的标志; “1”为和数3所分出的
小实数,在“有”中为“小有”; “2”为和数3所分出的大实数,在“有”中为“大有”
。依据0=±1和3=2+1,构建一个数码的“有”与“无”的宇宙结构。
【关键词】:“有”与“无”的宇宙结构、太极中的两种数字组合、阴阳比叁、自然界的
数字。
(一)、前 言
笔者曾在“1996世界太极年会”上发表了“莱布尼茨二进制附会于太极八卦太极二进
制为思维电脑提供可能”一文[1],对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用西方数学“0”与“1”演译(翻
译)中国太极八卦图中的阴“--”和阳“—”所出现逻辑性的错误,进行了分析。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是0和1的排列组合,他曾把“0”与太极八卦中的阴(--)、“1”与
阳(—)相对应,太极中的两仪表示为0、1;四象为00、01、10、11;八卦表示为000、001
、010、011、100、101、110、111,用二进位数排列起来[2]。
为什么说莱布尼茨所演译的这种二进制是错误的呢?其原因是莱布尼茨对自然解理解
程度有限。他误解了太极的本意。 从太极八卦生成的过程可知莱氏只是提到他的“0”、
“1”与太极中的阴、阳相对, 而忽视太极(无极),太极与什么相对应哪?这就是莱布尼
茨演译二进制的缺欠。
笔者认为,正确的太极与数学对应关系是: 太极(无极)与“0”相对应,阴与“(-1)
”相应对,阳与“(+1)”相对应。由此建立数学等式 0=(+1)+(-1),而不是0=1。从0=
(+1)+(-1)中,使我们看出太极含有三个数码或三个符号,即0、(+1)、(-1)。这也是笔者
提出三值,以及三值计算机的原因。
现在我们清楚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中的0=1与太极二进制的0=(+1)+(-1)数字转化关系
的不同。 0≠1而是0=(+1)+(-1),0和1是两个互不能转换,而0与(+1)和(-1)可以转换,
从而体现出0=(+1)+(-1)具有自然界物质的活体循环性, 而0=1不具有活性,更不符合数
学逻辑。所以说莱氏二进制是一个不具有活性的体系,其根源是没有负数或第三者参与二
进制。由此进而假设,一个不具有活性的二进制体系是描述不出自然界物质运动演化规律
的,它又怎能创造出与人类大脑思维相同的电脑呢?
莱布尼茨不是创造二进制者,而是演译了二进制,即由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转化成另
一种形式,并在转化中出现逻辑性的错误。如果今天人们把莱布尼茨在转化中出现逻辑性
的错误作为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是不正确的。因为二进制早已在莱布尼茨之前公布于
世。
本文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前人所研究的一些文献的了解,试图探讨自然界的基
本数字。
(二)、太极中的两种数字组合
在“莱布尼茨二进制附会于太极八卦太极二进制为思维电脑提供可能”一文中,笔者
提出太极中的两种数字组合。其如下:
1)、0=(+1)+(-1),或写成(+1)+(-1)=0。
2)、1+2=3,或写成3=1+2。
对这两种太极数字组合, 人们均以第一种为太极,第二种为太玄。 中国西汉末年的杨雄
(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在《太玄经·玄首都序》中写道:“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
阴阳比(“比”左‘土’右‘比’,以下类同)叁,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形。方州部家,
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首,岁事咸贞”。杨
雄提出“阴阳比叁”,其意为阴阳分立而有相互作用产生相互联系的三方[3]。
在《太玄经》中通篇讲的是“阴阳比叁”, 杨雄用符号把“阴阳比叁”写成“ --”
、“—”、“---”三种符号。在阴(--)、阳(—)符号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符号,
并以这三种符号为底数,逢三进一,形成三进制体系,即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
杨雄的这套逢三进一的三进制体系来自由太极,笔者认为太极体系与太玄体系本质是
相同的,也就是说“阴阳比叁”和“太极生两仪”是一回事,“阴阳比叁”意思是阴与阳
结合可出现第三者,这种情况我们可写为(+1)+(-1)=0或写成1+2=3的数学表达式;“太
极生两仪”意思是一个变成两个,可写为0=(+1)+(-1)或写成3=1+2的数学表达式。由此
得出“阴阳比叁”和“太极生两仪”是一个意思,太极体系与太玄体系是相同的。
从太极体系与太玄体系比较中,可知太极体系与太玄体系的互换性。同时,肯定的说
杨雄所演译的三进制,在表述物质繁衍的中具有一定的实效。在自然界中太极的两种数字
组合是“0=(+1)+(-1)”和“3=1+2”同时出现的。
郑军先生提出“太极太玄模型”,也称“太极太玄体系”,并把太极体系称为“2的n
次方”的体系,是二分制和二进制体系。总体为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即2的n次方体系。太玄体系称为“3的n次方”体系,是三分制与三进制体系。总体为
一,一分为三,三分为九,九分为二十七,……, 期间还包括它们与二的积,即1·3的n
次方及2·3的n次方体系。 郑军认为二进制是简谐运动的数学表达,三进制是物质运动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数学表达。三进制是由二进制演化来的,二进制是最基本的进位制[4]
。
郑军先生倡导“太极太玄模型”,二进制与三进制结合,并列出“几种规则的相互关
系”。所列关系式有[5]:
1)、八卦=2 x
四象
2)、九宫=四象 +
中宫=2 x 四象 + 中宫=洛书
3)、五行=四象 +
中心=五行四面体
4)、三阴三阳六面体=2
x 五行四面体=2 x (四象 + 中心)
5)、天干=2 x
五行=河图
6)、地支=2 x
三阴三阳
7)、54为六面体=三阴三阳=6 x 九宫=6 x 八卦 + 6 中宫=三阴三阳轴心(六中宫
) + 八卦 + 地支(这里的两组八卦处于不同层次,前一组八卦是一个结构面上的
九宫八卦,后一组八卦是六面体的八个顶点上的八个小立方体,它包含24个单位
。)
8)、甲子六十周期=三阴三阳 x 天干=五行 x 地支
9)、太极(太玄)=三阴三阳=五行(两者的时空单位不同,数量为5:6)
笔者对郑军先生倡导“太极太玄模型”二进制与三进制结合是非常感兴趣,但对其上
述所列关系式理解不深。笔者认为二进制与三进制结合对自然界的描述会更加充实,为此
,从“1996年极太极年会”后曾做过思考,焦点就是在一个模型中如何同时表述出太极中
的两种数字组合。
(三)、自然界的数字
在自然界中有那些数字?这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从太极中的两种数字组合(0
=(+1)+(-1)、1+2=3)中可见数字有0、1、(+1)、(-1)、2、3共计六个。对这六个数字所
形成条件和过程,我们分以下三各方面讨论:
(1)、太极生两仪(0=(+1)+(-1))
在太极生两仪(0=(+1)+(-1))中,“0”为计数中的起始数字,又是(+1)和(-1)的和
数。自然界中“0”所表示事物的状态是“无”。“1”为计数中的实数,在自然界中“1
”所表示事物的状态是“有”。“1”与“0”两者构成“有”与“无”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写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生于“无
”,是中国古代所创立的一种宇宙生成的学说。 八十年代初,霍金(S.W.Hawking),英国
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牛顿座位教授,发表了“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is probably zero”一文[6],提出宇宙起始于“无”的可能。 随后,霍金与中国科技大
吴忠超(Z.C.Wu)合作试图证明这一可能,在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minisuperspace
cosmological models一文[7],给出一个宇宙波函数。
郑军先生认为,这里的“有”很易理解,就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它的初级层次或
总体就是太极,数学上可记为1。 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而是“有”出
现的前题。正如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具有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无”,有着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物质内容。它是物质周期运动的始
点,有空间,有时间,有数量,但数量为0,因而在数学上记为0。 也正因为数量为0,所
以在时间和空间上仅有点(位)。所谓“无”,就是0状态,就是始点[8]。
笔者认为郑军的“无极为0,太极为1,‘无’生‘有’,无极生太极,即0生1,……
”思维有局限。无极生太极与无极而太极有着区别,无极生太极可能是郑军引自杨方所得
九江故家传本首句作“无极而生太极”,淳熙五年朱熙曾用这九江故家传本同延平本对勘
,写了一篇详细的校勘记附在延平本后[9]:
临汀杨方得九江故家传本,校此本(延平本)不同者十有九处,然
亦互有得失。……其三条九江本误,而当以此本为正,如《太极说》
云“无极而太极”,“而”下误多一“生”字……。
(《周子全书》卷十一《跋延平本》)
无极而太极,其原意是无极又是太极,据束景南教授解释:
周敦颐的《太极图·易说》是借图式描述了正反顺逆的两种变易
过程:一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人)的宇宙生化过程,一是万物
(人)→五行→阴阳→无极的万物复归过程。前者是“原始”,后者是
“反终”。这两种过程共同构成了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运动变化,所以
周敦颐最后总结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10]
笔者赞同束景南的这种解释,因为,中文的“而”有表示“到”的意思,如“由南而
北”、“自远而近”。 由此可见,郑军的“无极为0,太极为1,”和“无极生太极,即0
生1,”是不精确的。“有”与“无”的关系应为太极生两仪,数学的表示为0=(+1)+(-1)
。
对郑军所解释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而是‘有’出现的前题。”笔者
认为郑军过于谨慎,可能有怕被人扣上唯心主义的后顾之忧。现实的事物中就存在着什么
都没有的虚无。如一个人每月收入与支出相同,他的每月储蓄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因
此,在这里人们要承认“无”即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也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
(2)、阴阳比叁(1+2=3)
阴阳比叁(1+2=3)是太极生两仪(0=(+1)+(-1))的另一表达形式,它不能表示“有”
与“无”的关系。杨雄所作阴阳比叁(1+2=3)的目的是要反映在“有”的前提下所描写的
事物。在现实的世界中多见于在“有”的前提下这种情况。如原子结构,在原子结构中有
电子、质子、中子三种粒子,就这些粒子的质量而言是:
电子+质子=中子(e+p→n)
中子的质量(m↓n)为:
m↓n
=(1.008982±0.000003) units of mass =(939.505±0.010)
Mev
=(1.67470±0.00004)×10^-24 g.
质子的质量(m↓p)为:
m↓p
=(1.007593±0.000003) units of mass =(938.211±0.010)
Mev.
电子的质量(m↓e)为:
m↓e
=[1836.12±0.02]^-1×m↓p =(0.510976±0.000007)
Mev.
1 unit of mass =(931.141±0.010)
Mev.[11]
(注:“↓”符号后的字母为下角,“^”为上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