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道德滑坡不是市场经济的错

(2023-01-02 12:06:49)

      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描绘早期中国的市场繁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按照孔夫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教义,这种“利来利往”的局面大概会被视为人们为了逐利而倾向于牺牲道德准则。

       那么,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容易导致道德溃败呢?恐怕未必如此。如果说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那么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道德溃败就应该越严重。如果以自由市场制度和人均收入高低来衡量市场经济的水平,北美和欧洲无疑要高于中国。然而,很多在这些地区有过长期生活经历的人都认为,这些国家并不存在道德溃败现象。腐败现象非常罕见,企业丑闻更少发生,食品药品更安全,多数行业的从业者更加注重职业操守,人与人之间更讲究互相尊重和文明礼仪。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除毛里求斯外,其余9个国家和地区在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都位列25名以内,都属于全球腐败程度最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也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并非道德溃败的根源。 

      市场经济或可塑造道德风尚。

     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有可能鼓励优良的道德风尚。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木匠、泥瓦匠、裁缝等都是最早市场化的工种。笔者幼年时曾亲耳听到这些领域的老师傅们训诫自己的徒弟: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尽心尽职,做工要精益求精,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生意不断的手艺人。老师傅们的这番训诫固然包含了对年轻手艺人自利的考量,但客观上有助于职业伦理的塑造。

       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一个个百年老字号的背后都是经营者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和对于职业伦理的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的基本理念,大概也是同仁堂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

       西方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经验亦能说明同样的道理。英国老牌珠宝企业戈尔德斯密斯(Goldsmiths)始创于1778年,作为一个珠宝企业能够持续经营234年,无疑是恪守了最严格的道德准则。成色克重的保证和工艺制作的精湛,都与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层的商业伦理和普通工匠的职业操守有关。如果是一个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珠宝企业,只要一桩丑闻被证实,就足以令其顾客流失、甚至关门了事。借助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会奖励那些拥有美德和品格的企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年的祝愿
后一篇:疫情词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