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效应和杰文斯悖论
(2016-05-17 17:40:07)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 狄德罗效应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历史上的"狄德罗效应":
殷纣王刚即位,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披锦衣九重、脚踩高台广室。怀有这样的要求,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灭亡!" 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琼室玉门,豪华富丽,狗马奇物充满其中,还有酒池肉林,宫中街市,供他穷奢极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1.相信我可以配得上华贵的袍子
在这里,我们把"狄德罗的袍子"看做是更高更好的追求。人们在树立了远大理想抱负的时候,就会逼着自己摆脱落后的现状,去积极追求更好的生活。那些之所以成功的人,正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摆脱贫穷命运,正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相信自己是穿华贵袍子的人,是值得享受更美好生活的人,勇于去追求和创造,才拥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大多数人一辈子甘于披着贫穷的外衣,告诉自己,这就是命运。
2. 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完善目标
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会说:"你看,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没有任何优点,我一事无成。"可是谁是一蹴而就的呢?灰心丧气的时候想一想孩童的牙牙学语、蹒·学步,成功的经验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先有了"袍子",再换"沙发"、"地毯",最后换"房子",为自己建立一个逐步上升的目标等级。美好的生活就这样逐步地实现了。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狄德罗的"狄德罗效应"可以用来进行心理的指导工作。
杰文斯悖论
所谓“杰文斯悖论”是指,十九世纪经济学家杰文斯在研究煤炭的使用效率时发现,在提高煤的使用效率方面,原本以为效率的提高能满足人们对煤的需求,然而结果是,效率越高,消耗的煤就越多,煤炭总量就会更快耗竭,人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公众对杰文斯悖论可能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这一悖论,大到对国家的发展,小到对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都有影响。
对于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许多人相信技术进步使能源的有效利用是解决之道。而日前,来自美国、日本、西班牙和英国的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合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杰文斯悖论———技术进步能解决资源难题吗》 却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书中认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并不必然减少能源消费,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消耗,会加速资源枯竭的速度。
就雾霾现象来看,实际上,雾霾现象就是杰文斯悖论存在的有力证明:人们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这种自然资源的需求。比如,汽油利用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汽油利用效率,但同时也使得马路上的汽车增加了,这反过来加速了汽油的消耗,同时也会加剧空气污染。又如,书中作者做过的一个调查研究:“如果提倡在日常饮食中少吃肉,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那么人们又如何计划使用买肉所省下来的钱?”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少吃肉,人们会用节省下来的钱外出旅游。旅游自然会带来环境成本,其成本正好等于甚至高于吃肉的环境成本。
在能源日益紧缺、环境形势越发严峻的当下,该书的出版正逢其时。作者力图说明:他们不是在谴责技术。技术可为我们的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并且通过提供技术服务,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补充,但技术不是像许多人所相信的那样是灵丹妙药,只依赖能源效率和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是鲁莽草率的。如果要改进能源-环境状况,消费者需要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包括在他们选择决策时考虑环境优先权。同样,决策者和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需要接受挑战。人类必须接受失去某些东西以便能够留住某些别的东西的情况。
书中率先提出了“有生命力的技术”的概念,指出这是处理可持续问题的惟一道路。人类必须自愿改变自己,这样,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