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门的那些老胡同

(2016-03-01 12:31:01)
标签:

2016摄影

前门的那些老胡同

文化

杂谈

分类: 老北京故事


      

      不了解胡同,就不算了解北京城。

      

      北京的胡同,记载着、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变迁。

http://s6/mw690/001dqBHagy6ZLSTalo1c5&690

 

http://s14/mw690/001dqBHagy6ZLY8fzT7ad&690

     

       出了正阳门,正对门楼就是一条笔直宽阔的前门步行街。走在这条大街上,除了两旁有一些仿古建筑外,也偶有三、二栋老建筑还保留着过往的神韵。站在这已颇有现代感的大街上,如果事前不作功课,难以想象这大街的西边是一片纵横交错的胡同小巷,去那儿可以寻访老北京的那味。

    

      “胡同”作为老北京街巷概称与代表,纵横交错、回环曲折,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而且是北京的城市格局,如同城市道路精致的神经脉络。在现代发展了的北京,胡同依然是城市生活的依托,“老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从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胡同”见证着时代变迁,政局嬗替,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胡同”也记载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演变历史,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因子。

      

       围绕着紫禁城的几千条胡同,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寻访过一遍,前门那些胡同让我留下的印象更深。那是一片保留较为完整的胡同区。当你更深地走进这些胡同,犹如一个不加修饰、素颜面对的‘老人“,在述说着历史的风云。前门的胡同虽缺少富贵之气,却有其古朴之风韵。

http://s6/mw690/001dqBHagy6ZLXK3wrPe5&690

http://s16/mw690/001dqBHagy6ZLXKrWnt7f&690

http://s15/mw690/001dqBHagy6ZLXNsv7g4e&690

      

      常有说北京“东富西贵”,现今的北京,依我看仍然保持这样的一种城市布局。历史上由于运河、铁路之交通便利,东边自然商贾云聚,商业经济发达,繁华而活跃;西边多为官府,府第宅门,贵显尊严。南面的前门之外,多为进京之道,商、民混杂,形成另一类的商业中心。

      

       再往南走,走进一条条窄小的胡同,有的狭窄得两人迎面都要相互侧身,那种与都市不一般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气息却扑面而来。宁静、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那是一种“城市乡村”的氛围,弥漫着岁月沧桑的时空

http://s14/mw690/001dqBHagy6ZLXO8jV3dd&690

 

http://s16/mw690/001dqBHagy6ZM9RO2xp3f&690

http://s5/mw690/001dqBHagy6ZM9SY6Dq84&690

http://s16/mw690/001dqBHagy6ZM9VwTUP8f&690

http://s6/mw690/001dqBHagy6ZLXU1H8h05&690

 

http://s11/mw690/001dqBHagy6ZLXPDP0Sda&690

 

      

       如蛛网般的各种线缆、沿胡同的天空穿过,随处可见沿墙而停放的一溜单车,天晴时挂在胡同里的晾晒衣被,四合院的门敞开着,过道里堆放着看来是不常用,但又舍不得丢弃的杂物,斑驳的老墙,......。无不形成一道道独特的景象,让你感觉这才是市民生活的真实,体验到渐渐远去的市井生活的温馨、自在与安逸。http://s9/mw690/001dqBHagy6ZLXOLeVGb8&690

http://s6/mw690/001dqBHagy6ZLXQhdZ395&690

http://s8/mw690/001dqBHagy6ZM9sBw4777&690


http://s5/mw690/001dqBHagy6ZLXRku32c4&690

http://s8/mw690/001dqBHagy6ZM9AJLArc7&690

http://s5/mw690/001dqBHagy6ZM9CZrtG74&690

http://s9/mw690/001dqBHagy6ZM9E471K48&690

http://s3/mw690/001dqBHagy6ZM9F4GtAa2&690

http://s3/mw690/001dqBHagy6ZM9H45gK12&690

http://s15/mw690/001dqBHagy6ZMbxW2Z02e&690

http://s7/mw690/001dqBHagy6ZM9IR7YW56&690

http://s10/mw690/001dqBHagy6ZLXSdPh7c9&690

       

      现在的胡同,在不经意中也增添着新的元素,社区办起的慈善超市、便民超市,门面虽不大,却会给居民们带来一种融融的暖意。

http://s7/mw690/001dqBHagy6ZLXY68bs56&690

 

http://s5/mw690/001dqBHagy6ZLY0lxdid4&690

 

http://s15/mw690/001dqBHagy6ZLY1LC5o3e&690


http://s16/mw690/001dqBHagy6ZLXTrosvbf&690

        

       在这儿还能看到久已不见的“光荣军属”的光荣匾,匾不大,却饱含着深情、宣示着为国服役的荣耀,给家庭的一份光荣,表示着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胡同的墙上的空白处,也能看到《弟子规》等讲述伦理道德的宣传。世代相邻的老街坊、每天出门时常照面的老店铺,借着冬日暖阳闲聊的邻居,有着现代高楼群里难有的人情味。几代人流传着油盐酱醋茶的细碎日子、街头巷尾带着“儿”字尾音的京腔,在这儿还会发生着,也在演变着。

http://s15/mw690/001dqBHagy6ZLXV5MECde&690


http://s3/mw690/001dqBHagy6ZLXWkeHg92&690

http://s13/mw690/001dqBHagy6ZLXXkknadc&690

http://s16/mw690/001dqBHagy6ZLXZmOUn6f&690

http://s16/mw690/001dqBHagy6ZLY2ZTQz8f&690

 

http://s14/mw690/001dqBHagy6ZKyHTfDn7d&690

http://s4/mw690/001dqBHagy6ZKyIBqan43&690

http://s10/mw690/001dqBHagy6ZLSW8Hnb29&690

http://s13/mw690/001dqBHagy6ZLSX5AgA9c&690

http://s16/mw690/001dqBHagy6ZLSYVTIz1f&690

http://s13/mw690/001dqBHagy6ZM9mOP6I9c&690

http://s2/mw690/001dqBHagy6ZM9ofIhH61&690

http://s3/mw690/001dqBHagy6ZM9pv8MWf2&690

http://s3/mw690/001dqBHagy6ZM9uZHVwf2&690

       

       走进这片胡同区,不定在哪个地方突然会看到一些历史文化的遗物。胡同里的每一个四合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悲欢离合、家族变迁、......,就是那每天的日常细碎生活,也能够拼接出一个独特的故事。在《北京胡同》这首歌里唱道“每一座四合院都有一幅看不够画,每一扇大门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迷。……每一个大家庭都有一首经风雨的歌,每一个孩子都演着一出童话般的戏。”刘家胡同里,院门上有着“新华书店”字样,看似普通,不知道的就当是一个普通小院,查询下来,却曾是那京城有名的西鹤年堂的堆房,后又做了新华书店总店的职工宿舍,这一片吧,旧时的银行、诗书人家,......说不定那个看似破旧的房里,很多的故事正等着你去倾听。看了、再去查询,你会对这儿厚重的文化历史了解更深。

http://s4/mw690/001dqBHagy6ZMaN14xZ93&690

http://s8/mw690/001dqBHagy6ZMaNLgNh07&690

http://s2/mw690/001dqBHagy6ZMaQ28a501&690

http://s5/bmiddle/001dqBHagy6ZMaRCMKg54&690

http://s4/mw690/001dqBHagy6ZMaTRKkba3&690

http://s8/mw690/001dqBHagy6ZMaVN4s727&690

http://s4/mw690/001dqBHagy6ZMaWTC4Xf3&690

http://s2/mw690/001dqBHagy6ZMb0Khgtf1&690


       延寿街的偏僻胡同最北端,有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剧场——魁德社,又称“一个人的剧场”。魁德社的第三代传人,60多岁的于小章,在这10平米的小屋里,坚持了近十年的演出,日子也过得自在。

http://s7/mw690/001dqBHagy6ZMb2x2Bw56&690

      游走于前门的老胡同,很难见到什刹海那片的红门大宅。过去,也曾有达官贵人在此地区居住,更多居此的是下层百姓平民。老居民有的搬迁了,有的还继续在这熟悉了的地方生活着,割舍不掉那份说不清的感情。也有外地来京打工做事的“北漂”在这一带租了房,更多的还是操着“京腔”的老北京人。

    

       如何保留住这老北京的“老”,承担起老北京的文化之重?让这不可再生、难得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又能随时代的发展,让这儿的居民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体现出“新”,这确实是一件两难的事。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一文写道:“看看这些胡同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也许,在经历一番改造后,那前门胡同的“灵魂”也会随之而去。

                                                                

拍摄并写于2016年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