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为何将儿童置于陶罐中制造侏儒(图)

标签:
民俗福星木星清官道州阳城白居易侏儒陶罐文化 |
分类: 【揭秘篇:情劫宫闱】 |
谁是真正的福星?
福星,民间传说之神。象征能给大家带来幸福、希望的人或事物。福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中国人所谓“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以释为福:《字林》说:“祯祥也,福也。”《风角占》说:“福先见曰祥。”这样看来,福是中国吉祥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五福是指“富禄寿禧安”,民间民俗图案常常是五只蝙蝠,唐朝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其身边常见五蝠飞舞,寓意为“福”。
木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由于人们常在东方看到木星升起,而五行观念中东方属木,所以就称之为木星。起先,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福星。而到了唐朝,人们把清官阳城称为福星,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说说什么叫侏儒症。侏儒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生长素分泌不足而致身体发育迟缓。侏儒症病因可归咎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凡身高低于同一种族、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小儿标准身高的30%以上,或成年人身高在130厘米以下者,称为侏儒症或侏儒体型。侏儒症是由一种基因疾病引起的,会导致短小的身材和骨骼不成比例的生长。
唐朝朝廷的侏儒,一般由地方进贡。如道州居民身材短矮,每年都要向朝廷上贡,号为“矮奴”。当然,有些则是国外进贡给唐朝的。这些充斥宫廷和世族贵族之家的侏儒,或作滑稽表演,供主人取笑娱乐,或服侍主人,干一些杂役,或专门充当肉几,让主人坐于其身。
封建社会,照例每年都要进贡土特产品给皇帝,称为土贡。而道州的土特产与众不同---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作太监。
中唐德宗时期,也就是公元790年前后。湖南道州,一位年轻的官员走马上任。这位官员是新来的道州刺史,名叫阳城。据《新唐书·阳城传》记载:他是唐德宗时进士,原来官职是谏议大夫,为人耿直。因弹劾权奸被降职为道州刺史。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道州百姓免罢黜了一项恶俗---进贡侏儒。
道州并无那么多侏儒。历任刺史或为了逢迎皇帝,或迫于淫威,便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
新任道州刺史阳城的到来,使百姓看到希望。阳城首次提出取消进贡侏儒惯例,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他说:首先,历代典章制度没有下属必须上贡矮奴的规定。此外,即便道州有身材矮小的百姓,他们也只是矮民,而不是什么矮奴。
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大诗人白居易写进《道州民》诗中: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阳城一番义正词严的申述,或许是令当时皇帝良心发现,抑或是畏惧朝野反对呼声,进贡矮民的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人们感激这位救民水火的父母官,于是建庙供奉。又因为阳城令道州百姓母子团圆,重获家庭幸福,于是敬奉他为福神,阳城庙也称作福神庙。于是唐朝以后,天上福星与人间的好官阳城,渐渐合二为一。宋代民间普遍奉祀。到元、明时,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异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
星官消除天灾,好官免去人祸。阳城被赋予福星称号自然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这位福神阳城,完全是温厚的长者形象,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清官身份的福星从此诞生。(上图为福星图,下图为唐朝的侏儒俑)
经典博文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