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鼎中原”所言何鼎?鼎在何处?(图)

(2009-06-16 08:18:19)
标签:

大禹

涂山大会

明喜

作品

文化

分类: 【帝王篇:宫闱疑云】

本文被推荐至读书随笔栏目、草根大讲坛栏目,感谢长笑老师和讲坛编辑

 

“问鼎中原”所言何鼎?鼎在何处?

 

“问鼎中原”所言何鼎?鼎在何处?(图)

 

 

在现代汉语中,和鼎有关的成语很多很多。比如“问鼎中原”,问当指询问;鼎是古代的器物。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那么,鼎为何鼎?鼎在何处?

话说大禹建立夏朝后,并存的有很多诸侯国。究竟有多少诸侯国?有多少诸侯国承认和夏朝的统属关系?大禹并不清楚。这天,大禹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助祭。到祭祀的时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会传位于自家的后人。

祭毕,诸侯聚拢。大家对于大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道:“真是笑话,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谎言?”另一个诸侯接着说道:"我听见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许多心有余悸的诸侯就都纷纷离去。

郊祭之后,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平治水土,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涂山大会”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宴请了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没有推荐自己的儿子启承袭王位。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

大禹已在位五年之后,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

禹去世之后,启杀死了民主推选出来的首领伯益,夺取了王位。
  启即位之后,担心诸侯不服,就仿效其父开涂山大会的办法,召集天下诸侯,设宴于钧台,实际就是在钧台举行开国大典,让各地诸侯表态承认。启在钩台举行的开国大典很隆重,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三百多人,启在每位诸侯席前摆了5个筐,5个高脚盆和5个大铜鼎,里面盛有丰盛的美味佳看。宴席上使用的是青铜酒甄、玉雕盏、角制觞、琢有龙纹的勺等贵重酒器。大典进行过程中,乐队奏起《九辩》,诸侯和唱《九歌》,夏民随曲起舞,气氛十分热烈。夏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主国家的开国君主。

但在这次大典上,有一位扈氏诸侯坚决反对夏启用武力夺取权力、破坏禅让制的做法,结果他被夏启杀掉。夏朝的政权得到确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家天下”终于替代了禅让制,并一直维持到清朝灭亡。

那“九鼎”自然就成了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帝王:帝王秘闻,宫闱疑云

      红唇情恨(A-B):小姑夺走了我的末婚夫

       红唇情恨(C-D):三个男人,到底谁是孩子的父亲

       红唇情恨(E-F):凋谢的女人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