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娑婆世界(一)

(2017-01-21 22:15:04)
标签:

文化

龙泽锋

分类: 杂文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净土,另一类是秽土。

‘净土’是指清净平等的世界。也可以称为‘绝对世界’,如:只有善没有恶、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等等。

‘秽土’则是未断烦恼、未了生死的凡夫世界。也可以称为‘相对世界’,因为在这世界里,样样都相对、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恶……等等。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然是净土、是绝对世界;而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肯定是秽土、是相对世界了。

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经称之为‘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缺陷和痛苦的地方。特点是:

  地理方面: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风波险恶的江河大海,不时都有山崩、地震、海啸和陆沉的现象发生。

  气候方面:晴雨无定,寒暖不一,有时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饿殍遍野的旱灾;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发、江河决堤的水灾。

  生物界方面:动植物都不庄严,都有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还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诸如瘟疫、车祸、沉船、空难、水灾、火灾、风灾等等,简直忧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寿方面:众生的身体皆由四大(地水火风)合成,四大不调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有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思惑(贪、嗔、痴、慢、疑),不能出离三界,很难悟道证果。

  人事方面: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妒嫉、仇恨、斗争、残杀,甚至发生世界大战等等。

 娑婆世界,有种种的缺陷和痛苦。‘娑婆’意译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们都甘心地忍受了。佛经又称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浊’即‘污染’,‘恶’即‘恶劣’。

  五浊者,一、劫浊,即时代受污染;二、见浊,即世人的见解受污染;三、烦恼浊,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众生浊,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浊,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在人事人心方面,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生活,人人都向‘钱’看,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因此人心亦随之都变得更贪欲、嗔恚、愚痴,人性也愈来愈趋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杀、盗、淫;口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犯贪、嗔、痴。所以,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十恶充满的社会,乱象丛生。

  在生活环境方面,人类使高山低头、河流改道、森林变秃地,加上工业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料日愈严重,空气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温、水源枯竭、沙漠扩大、物种减少,连臭氧层空洞,埃尔尼诺现象、拉妮娜现象接踵而至。

  佛教说‘五浊’中之‘劫浊’(时代受污染),乃因后面之四浊(包括世人之见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

  娑婆世界,名符其实,样样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不但生活环境的‘依报’充满了缺陷和痛苦,其‘正报’身心,也一样充满了缺陷和痛苦。佛经便有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之说。

   ‘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

  2、坏苦。那是每当偶尔出现的快乐失去时,所产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诸行无常、不停变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八苦’:

  1、生苦。在胎如处牢狱,出胎如钻穴隙,嫩肤一遇空气,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婴儿,无不呱呱大哭一场。

  2、老苦。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即是老化的开始。这时生理退化,渐渐眼花耳聋,气虚体弱,动作迟钝,步履蹒跚。

  3、病苦。人体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缠绵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5、爱别离苦。生离已凄怆,死别更断肠,以及好景凋逝,财产毁于一旦,凡此种种,都常使世人泪满襟。

  6、怨憎会苦。恶的眷属来败家,或时常与仇人见面,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谋不遂,皆令人百般无奈、迷茫、失望,浩叹造化弄人。

  8、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著,造作诸业,故人死之后,复须再生。

   ‘无量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

   尽管我们的娑婆世界恶劣不堪。但我们毋须绝望,身心虽然苦,自有脱苦之方,佛不是跟我们介绍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吗?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

  ●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有莲花化生之乐,而无胎狱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坏之老苦;

  ●有自在康宁之乐,而无病痛之病苦;

  ●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

  ●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相会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龙氏定律
后一篇:柴守玉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