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技能 |
教师作为教育者始终都是同具有一系列个性心理特点的学生个人相处,而这些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兴趣、个性、能力等等的差异,对不同对象进行教育,就是认识教育对象的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学和教育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按照每一学生的不同条件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面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口语训练
人的个性包括有兴趣、习惯、智能、气质和性格五个方面,其中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我们所指的“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这一个核心而言的,所谓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在待人处世时表现出的如何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对于老师的语言,不同性格的学生感受理解有差异,回应的形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性格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育口语。
(一)面对性格外向学生的教育口语
性格外向学生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反应比较敏锐。但是直觉判断占主导地位,易于接受外部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对这类学生运用的教育口语,常用的方式有:
1.直接说理
直接说理是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讲述道理,或者在说清道理的前提下直接表扬或批评。教师运用这种方式时,语言要简洁,语气要肯定,适当增强用语的指令性。
2.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教师运用口语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类用语要注意口语的用词选择。如学生取得好成绩,可用“老师真为你高兴”,“祝贺你”等褒义词,语调可上扬一些,节奏快一些。在学生冲动时,教师要用平静的语调、劝戒性的词语使学生平静下来,比如:“慢慢说”,“老师相信你”,“别火”、“别急”、“问题总会解决的”等等。
(二)面对性格内向学生的教育口语
性格内向学生的心理活动倾向内心世界。他们对批评、否定性的语言特别敏感,容易产生偏执、自卑的心理定势,情感含蓄,表现欲望不外露。对语言的回应比较迟缓,一般不善言谈。
对这类学生常用的教育口语方式是:
1.诱导式
诱导式是以用启迪的语言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式,教师必须找准影响学生前进的思想障碍,用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打通“关节”,打开学生心灵的锁。
2.委婉暗示
委婉暗示是用暗示、婉转的言辞说话。运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主要是避免矛盾激化,避免刺激对方,便于学生接受,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恰当地使用同义词,如“错误”、“毛病”、“缺点”意义相近,但有轻重之分,选用时要慎重。提问要多用商询的语气。
除以上两种方式外,对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要多用激励语,诱发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用明确的目标激励学生,用已经取得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对他们说泄气、失望的话,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在言辞的选择、语气语调的表达上,始终保持对他们的信任、关切和期待。
(三)面对其他个性差异学生的教育口语
其他个性差异“指学生在年龄、性别、家庭环境、道德信念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教师对年龄小的初中生说话,语气应亲切和蔼,多用提问诱导,注意形象化词语的运用,多表扬少批评;对高年级的女生说话,要照顾其羞涩心理和自尊,年轻男老师和她们应有一定的距离感,批评应委婉,多用暗示语;对生活在不同家境中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针对其病因进行疏导;对不同道德水平的学生,说理和用语要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
二、面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育口语训练
“因材施教”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优秀的教师总是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育也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所谓“不同水平的学生”,是指他们在智力、能力和道德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达到的高度及其与其他个体的差异。这一差异就是我们选择和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依据。
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运用口语的共同要求是:
一要用饱含爱心的语言,唯有真诚才能使学生信任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是态度公正,一视同仁,不对优秀生偏爱,不对差等生歧视。
三要采取积极教育的方式,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
四要因材施教,选择学生可接受的语言。
(一)面对后进生的教育口语
后进生指智力、能力或道德认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对后进生,我们应多用积极的教育口语,发现学生的长处,想方设法地激励他,调动其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积极地投入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这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消极教育口语往往是限制学生,不准学生干这干那,一旦学生有了错误就给予批评。这种教育容易束缚学生,使其处于被监督的地位,引起情绪压抑,限制个性发展,丧失上进信心。
教师对后进生讲话要做到:
1.不能只追求语言的技巧,重要的是对学生有真实的的感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能厌恶他们。
2.采取“肯定的评价”的语言策略,不讥笑、不挖苦、不斥责,不说过头话,当宽容时则宽容,当抚慰的就抚慰。
(二)面对中等生的教育口语
中等生在各项活动中表现既不突出,也不落后,自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奋进的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动力。针对这种心态的中等生,教师在施教中,就应以激励的谈话方式鼓励他们上进。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上进的要求,就要抓准时机,及时给以激发,开启他的动力点。
(三)面对优等生的教育口语
优等生通常学习刻苦,有进取精神。由于成绩好,一般也比较自信,甚至自傲,遇事还好自作聪明。与这类同学谈话进行教育,可采用暗示的言辞委婉提醒,诱导说理,有时也可采取“响鼓重捶”的批评方式,促其自省,使其认识不足。
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做到:
1.适当提高话语中信息的含量和讲解的深度,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较多地运用精当的点拨语、诱导语,推动他们主动探索,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3.用哲理性强的语句启迪思维,用暗示语委婉提醒或用直言批评,启发其自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4.评价注意分寸,不使其飘飘然,又不伤其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