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技能 |
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下面分别加以扼要介绍。
1.导语:常常用于一切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语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防止千课一“招”,平淡无奇。上海的于漪老师讲《春》时,是这样使用导语的: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段话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即使在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生机,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春》的强烈欲望。
导语有故事式、激发式、悬念式,在低年级或幼儿学校还可用猜谜式。
2.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提问语应该注意:
①首先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提问要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教师要确定好问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并组织好语言,然后才能发问。
②要讲究问的顺序。提问时,自己要胸有全局,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有条理地进行。提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才可顺着老师的思路作层层深入的回答。
③提问要做到宽题窄题相配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④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思考。不要问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
3.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常常在一节课中要很多次地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重要的。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阐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4.应变语: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它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灵活地、及时地用应变语来驾双课堂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5.结语: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作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
结语常用的有总括式、讲评式、歌谣式、布置任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