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多数包头人到了呼市以后,都有一种到了村儿里的感觉。绝对不是什么地域歧视,是发自心底的真实感受。大概每个城市都是有其独特味道的,包头人闻惯了包头的味道,对呼市的味道肯定会有点不习惯。我到呼市的时候倒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家是农村的,祖传十八代农民,所以,对我来说,到了武川都觉得是个城市,何况是咱们堂堂自治区首府,那更是心目中的大城市了。
说起呼市的味道,最带劲的应该是一大早就弥漫在大街小巷的羊杂碎的浓香了。不管是麻辣鲜香的清真纯肚杂碎,还是原汁原味和了土豆的乌兰花羊杂碎,都能让人馋涎欲滴,拌上一小撮托县辣椒,再加上一个皮脆瓤嫩的热焙子,吃到肚子里,热乎乎的,一下子就觉得人生变得饱满了起来。再跟老板要一壶浓浓的免费砖茶,解渴,去腻,根本不像外地人想象的吃了羊杂碎肚子里就是油乎乎的感觉。呼市的早晨,因一碗热腾腾的羊杂碎,增添了身体里的快乐因子,会对一整天都充满了希望。呼市的另一种味道就是烧麦了,虽然很多人忍受不了刺鼻的大葱味儿,但烧麦馆子里却也常常可以见到时尚女生的倩影,看他们不顾吃相,面对着笼屉里的烧麦大快朵颐,你就不难想见这烧麦还有怎样的香美了。曾几何时,爷们儿们花上一块多钱,坐在家门口的小馆子里,执一杯砖茶浅斟慢饮,一辆烧麦,吃上他个把钟头,把日子悠闲成神仙的样子。可惜现在物价飞涨,到馆子里吃个烧麦都几乎成了一种奢侈消费了,有一次我在光华街问街边一老兄附近哪有烧麦馆子,那老兄一口气说出五六家,然后不无鄙夷的口气说:吃烧麦的Nia都是有钱人呀,咋们哇就能吃起个干焙子……听得我差点笑出声来,转瞬之后,心里不免生出一丝淡淡的莫名的忧伤来。
呼市的早晨就在这羊杂碎和烧麦的香里快乐的过去了,到了中午,该是大餐上场的时候了,巴盟烩菜、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其他各地的风味林林总总遍布全城,中午的呼市,是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的时候,不同的人物,吃出不同的味道,只为填饱肚子的上班族,可以到师大西巷的老百姓饭馆吃一碗老汤手擀面,价廉物美经济实惠,大款们当然得去小南国呀什么的去摆谱了。最失笑的就是上次在马路边上看见一位老弟停下电动自行车接电话时说:不忙不忙,刚从新城宾馆吃完早点出来,正去内蒙古饭店谈个业务。明显我们当时所在的街道是团结小区,不知道这老弟从新城宾馆去内蒙古饭店是走的神马路线能绕到团结小区来的。回到呼市的味道,中午的呼市,跟别的城市没多大区别,大饭店一次性餐具也都不免费,反而是三五张桌子的小饭馆餐具茶水都不收钱,不懂经济学,不明白这里面蕴藏的是个什么道理。
晚上的呼市,应该是烧烤和蒙餐的天下了,外地人觉得膻,此地人觉得香,红红火火的烧烤摊,虽然烟雾弥漫,但吃货们对此视若于无,就在这烟雾缭绕的“仙境”里转动着架子上的烤羊腿,努力控制着口水的流速。啤酒肯定是少不了的,曾经一度流行的塞北星、雪鹿、金川都披上了燕京的外衣,就像村里的二柱子穿上意大利名牌西装,再也喝不出原汁原味的感觉了,只有一点还像以前一样,就是能把人喝醉。反正大都是喝多了呼白才又转战到这儿的,喝啥也是多,最主要的是那份纠缠不休的旷世友情,在呼市,就这种劈头盖脸的表达方式。
呼市的味道,总结起来,少不了羊肉的味道,从早上的杂碎、烧麦,到中午的炖羊肉,到晚上的烧烤、蒙餐,基本都是羊肉唱主角,很奇怪吃蛇肉的广州却叫羊城,吃羊肉的呼市却叫青城,哪天是不是让两家商量商量换换名字,是不是更符合实情呢?蛇是小青,广州叫青城岂不是更贴切一些?而对呼市来说,即使不能叫做羊城,叫肉城我看也不赖,这个,除了身在呼市的,别人都不会懂,你说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