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2016-09-24 13:53:46)本次活动是因课题研究的原因专门发起的,所以组内的老师格外用心,大家希望在我们熟悉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者思想和行为的碰撞,找到灵感,获得新的感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也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到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起来。
为了让这次活动更能体现研究价值,我们组内相约上课之前不沟通,根据自己的思路,展示最初、最真实的想法和构思,期望在整个活动中看到更多不同的见解和闪光点。因为这次没有比赛之类的压力,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胆尝试,展现了自己不同的风格。
首先,在教学内的内容上我们发生了一些小分歧,活动选的课题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属于北师大版本选修2-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时安排是2课时,内容要求是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会求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三位老师选择在第一课时只讲离散型随机变量,重点是举例说明如何用随机变量来描述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结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求分布列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另外两位老师选择在第一课时先系统完整介绍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思路流畅,学生也容易接受,他们计划在第二课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分布列求法的应用。课后我们专门就两种不同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听懂,弄清楚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就很开心,只听到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同学觉得这节课内容简单,可以当堂吸收,成就感很高,对学习这章内容很有信心,而将分布列也学习的同学,大部分认为老师这种处理也很好,因为分布列的举例难度小,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期待更大的挑战,也方便他们课后的自我探索。
其次,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是指处理某一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的教材,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的知识,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在这次活动中,有的老师选择先复习前面关于概率的相关知识点,再开展本节教学活动,做好承上启下的衔接工作;也有老师直接从本章的标题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产生探索欲望,进入本节教学活动(从导学案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认为两者各有优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差别,教学重难点就会发生改变,选择只讲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老师,重点是用随机变量表示随机试验结果的意义和方法;难点是对随机变量意义的理解;构造随机变量的方法;随机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而选择讲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老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对给定的随机现象,能够求出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能利用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分析和描述随机现象,难点是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同时本节课内容的难度深度也会随之降低。
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感悟:老师应不仅仅把自己当作“教”者、“师”者、“问”者,也应当把自己当作“学”者、“思”者、“听”者、“参与”者,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时,更应承担开启学生心智的重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创造,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此次活动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我们课题研究带来了经验和更多的思考,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继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