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教材
(2016-03-01 19:07:23)如何解读教材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沟通知识与学生的桥梁,是高中数学知识的权威,教材在数学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地位,正确地认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每个教师认真解读教材,下面谈谈自己对解读教材的一点浅薄认识。
第一,用心读教科书,教材使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需要我们反复的用心读,我每教一遍,每读一遍教材,教材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
1)整体把握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是“教好数学”和“学好数学”的关键,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在整体分析中,要重视整个章节的数学分析和重点分析,,我们要站在高于高中数学内容的角度进行数学层面的把握,才能更好理解课标要求的定位,才能准确把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整体把握教材要把握重难点,重视章节的数学本质,在教学中要准确定位,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重点内容,要千方百计的让学生掌握,对于细枝末节的非本质内容,就点到为止即可。
教材编写者在努力追求既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又符合数学知识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材结构。如,集合交集并集补集概念的给出,空间几何中直线和平面平行垂直判定定理的给出,解析几何圆锥曲线定义的给出,等等,都是避开了抽象的理论,而是以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即感知-表象-抽象概括-运用的方式自然而然的给出。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材以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式展现,如,解析几何中,我们先学习了直线和圆的知识,使学生对解析几何有了初步的认识,到高二又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这样既可以使知识得到深化,又将前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在现行教材中类似的编排有很多。
4)读懂教材渗透的教法和学法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材渗透了诸多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有益的学习方式,像自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特别强调的是,这些东西和考试成绩的高低关系不大,有些老师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虽然学生的成绩没什么影响,但这样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养成都是不利的。我们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渗透的学习方式并遵从。
5)读懂教材蕴涵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都是融入数学知识之中的,呈现出一种隐性的特征。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实现数量关系与图形性质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问题;化归的思想方法是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将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集合的思想方法是指集合图渗透了运筹优化、等量代换、符号化以及初步的代数思想。
第二,质疑教材的问题
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和滞后性,甚至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课本上的实际例子多年未变,在选修2-1中的逻辑联结习题中出现椭圆的知识,而关于椭圆的知识在其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广大教师要学会质疑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善于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