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随笔)

标签:
腊梅桃花月季月亮疫情 |
分类: 随笔 |
匆匆忙忙中,22年已经进入了五月。牡丹花都谢了,月季却是进入了盛花期。 姹紫嫣红、亭亭玉立,给人花季还未结束的信息,让疫情带来的烦恼,似乎也在淡淡的花香中远去了不少。
这几年,北京的交通虽说改进不是很大,但是环境改造却是花了大力气。不说郊区的新公园湿地建了多少,仅仅是什么街心花园、口袋花园之类的,就让你也数不清。尤其是几条主要干道的隔离栏杆上,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月季花,让人赏心悦目,大大减缓了水泥建筑带给人的压抑感。
“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样。那层幽蓝幽蓝的眼神,充满神秘充满幻想...”孟庭苇的这首著名的歌曲,不知怎么就在耳旁响起。舒缓的韵律,优美的曲调,也曾让散人不知多少次地陶醉其中。可是今天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月亮上有鲜花吗?现代科技早已将人类送上了月球,那里是一片荒漠,连大气层的都没有,哪儿来的鲜花?
可能有读者会说,散人太吹毛求疵了。那是诗人的想象。想象也要有事实根据吧?看来散人是做不了诗人的,想象力太缺乏!
说了那么多的花,可是,什么是花季呢?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就是有花开的季节呀。如果是这样的一个逻辑,那就有点儿麻烦了。姑且不谈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到头,繁花似锦。就是四季分明的北京,也是月月都有花。不是吗?
一月有腊梅,二月有水仙,三月有榆叶梅,有玉兰,有碧桃,有早樱;四月有桃花,杏花,梨花,牡丹...;五月?五月的月季在北京最盛,当然芍药也是楚楚动人;六月?睡莲该开了;七月荷花满塘;八月?八月紫薇花开,王莲绽放;九月桂花芬芳,十月赏菊,十一月,芦花纷飞,十二月呢?十二月还真难着散人了,有什么花?雪花呀,还有冰花!
这里用的是阳历,散人又不是专门拍花的人(散人的一个摄友,就已经放弃了拍鸟,专门拍花了),所以可能会多少有些出入,因为毕竟是散人拍脑袋想出来的。
但是花季的准确概念到底是什么?查查360搜索。除了这是九十年代的一个电视剧的名称外,就是这样描述:花季--一般被认为是孩子与成年人的交界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无忧无虑,心灵纯洁,看世界都是美好的年代,这个年龄我们称为花季。这整个一个风马牛不相及嘛,是不是?!
这个念头刚闪出,却是又觉得不对。事实上,现在人们对人的花季的理解,通常是指少女。古人多是指及笄至出嫁前的女子。所以应该是14至18岁左右。现代社会,好像宽泛了许多,应该是可以到30岁了吧。何况,不止是女孩,现在涂脂抹粉的男孩还少吗?花季少男不是也可以?总比网上现在的鲜肉老肉要强不少,不是吗?
写到这里,散人想起了不久前在颐和园西堤的一次偶遇。五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妈,在一株盛开的桃花树下拍照。背景是昆明湖、南湖岛和17孔桥,水光涟漪,桃花灼灼,甚是养眼。可能是人多,也可能是大妈们要求较高,负责拍照的大爷,已经是大汗淋漓。拍了三四十分钟,也还没拍完。却是急坏了旁边等候的两名古装少女。“您们能不能快点儿?我们都等了半天了!”一个干瘦的女孩儿撇着嘴首先开了口。“我们人多。麻烦你们就再等会儿!”一个穿红色的外套的大妈回答。“那么大岁数了,还拍什么?”另一个微胖的汉服女孩低声嘀咕。然尔她不知道的是,这群大妈里也有听力好的。只见一个高瘦的、穿着米色外套的大妈挺直了身板,扶了扶玳瑁眼睛说:“小姑娘你嘀咕什么?难道岁数大了就不能爱美了吗?”她的话还没说完,刚才那个穿红色外套的大妈把话抢了过来:“年纪小怎么了?谁还没年轻过?”听了这话的米色外套大衣大妈笑眯眯地把话题接了过来:“就是,我们也年轻过,你们老过吗?”
“你们老过吗?”真的是很过瘾的、很睿智的问话。两个女孩儿没有再支声。她们和她们请的摄影班子,继续向北走去,寻找新的拍摄地点。
如果说,一年里面,月月都有花开,月月都是花季,那么人呢?每个人都有曾经年轻,都有过青春年少的如花时光,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当然,一般情况下,说男人的时候,我们不大习惯用花来表示,更多的是英俊、阳光、刚毅、潇洒等等。然而不管是什么用词,都是代表着青春、美好、和未来。
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这所有的一切,珍惜我们经历的每一个轮回!珍惜盛开的鲜花、珍惜明朗的圆月、珍惜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珍惜生活中的困苦坎坷。珍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珍惜那些白衣天使的勇敢、无畏和辛劳,珍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的花季,那怕是疫情中的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