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豆
谣 (随笔)
红豆,别名赤豆(学名: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百度百科说它是:一年生直立或缠绕草本,高可达90厘米,羽状复叶;托叶盾状着生,箭头形,小叶卵形至菱状卵形,全缘或浅三裂,两面均稍被疏长毛。花黄色,花梗极短;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翼瓣比龙骨瓣宽,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圆柱状,种子通常暗红色或其他颜色,长圆形,种脐不凹陷。花期夏季,9-10月结果。
散人本来以为,红豆是南方的植物。为什么呢?有诗为证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个信念一直盘踞在散人脑海里好几十年。直到退休以后,经常逛北京的公园,才发现,其实,秋天北京的公园里,也有很多红豆。玉渊潭、朝阳公园、奥森公园、甚至动物园,都有不少的红豆树。难道唐朝的时候只有南方有?反倒是现代南北都有了。为什么呢?气候?社会?谁考证过?反正散人没有,所以只能是摇摇脑袋,作罢了算了。
本来此事就这么过去了。谁曾想,前几天北京的一场初雪,再次唤起了散人关于红豆的思考。那天散人去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半寸厚的雪,覆盖这山、覆盖着湖、覆盖着森林、覆盖着草地,晶莹莹、白皑皑,煞是好看。仿佛一下子世界都变成了水晶的一般,晶莹、雪白、圣洁。
时间还早,云层不是很厚,但是太阳依然没有露出笑脸。漫步湖边,几个晨跑的男女,匆匆地从身边走过。几个人在一丛灌木旁拍照,散人瞥了一眼,嗯?雪白的树挂下,星星点点地镶嵌着一些红红的亮点。只见它们圆圆的、红红的、琳珑剔透,如珍珠般错落在银装素裹的树枝上,那么地醒目、那么地养眼。
红豆!这个在现代北京已不是那么稀罕红豆,在洁白无瑕的白雪的映衬下,给了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散人的耳畔,很自然地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绿水悠悠
绿水悠悠
87版的红楼梦插曲《红豆曲》?没错,就是它。是不是有点儿太凄凉了?反正不乐观。本来嘛,相思是件快乐的事吗?有人说是,有爱才会相思,不是吗?总比连个爱的人都没有要强许多吧?可是也有人说不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才会相思。不是件折磨人的痛苦事情又是什么?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于是乎,散人似乎找到了答案。相思是件既痛苦又幸福的事情。
痛苦是相恋的人不能在一起,朝思暮想,如蚁钻心;幸福的是有相爱的人,所以就有希望,将来相依相伴的希望。所以一般的相思是用不着泣血的,那么用红豆比喻恋人的眼泪就似乎不是那么合适了?想到这里,散人忽然发现自己有些矫情。不是吗?人家曹公(曹雪芹)那么大的文学家,怎么会连这个都没有弄清楚?百度百科中对红豆相思的解释是这样的: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印象,那就是,首先,得是很长时间都见不到,那种一般的情侣之间,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一年都见不到的相思,流下来的还是眼泪,不会是血;只有在得知相思无望,甚至已知对方已经死亡的情况下,才会泣血。于是乎,如果是知道对方没有死,就是变心了,会不会泣血呢?感觉也不会,因为那样就会由爱转狠,没有必要再相思了。银牙咬碎,哪儿还来的什么眼泪?最多是咬破嘴唇留下来的血。毫无疑问,这称不上是泣血。
说到这里,猛然觉得,可能会有很多人看到散人的上述言论后开始到处找板砖了。虽然散人头上已经预先带好了钢盔,却还是要再次声明:鄙人绝无质疑名著内容的意思。仅仅是自己有些没想通而已。还望诸位大侠手下留情。
其实,历史上用红豆比喻相思的诗人很是不少。散人记忆中,与王维同时代的温庭筠就有一首很有名的咏红豆的诗句《酒泉子.罗带惹香》;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杨浓,芳草歇,柳花狂。
诗人以腰间红豆,借语梁上飞燕,寄托对爱人的无尽相思,构思巧,比喻真。将恋人别离后的无尽眷恋,描写得惟妙惟肖,缠绵动人。
也是清朝时期的才子纳兰性德也曾经借红豆写过委婉动人的唯美爱情诗词《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后阙的结尾,明显有借“一样相思,两处情仇”的味道,只是多了一分视野和两分境界。看到这里,散人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散人在北京公园里看到的红豆,和王维所说的红豆,是不是一种东西呢?在纳兰性德的这首词中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分别的恋人,是要摘一双红豆,分别携带。无疑的,这种红豆应该是比较结实坚硬的,就如同我们现在在粮店里见到的红豆一样,而绝不是散人在北京公园里见到的那种红豆,多汁且有些透明。
至于都有哪些树是在秋天能够结出红色的豆豆般的果实,恐怕要问植物学家或是园丁了。散人记忆中能结出红豆的灌木就只有金银木一种。散人在网上搜了搜,发现很多散文或是照片中所说的红豆,其实多数是像金银木果实那样的浆果,而非古人所说的那种坚硬、鲜红的相思豆。于是乎,似乎今人对树而吟的相思红豆,并非是真正的相思豆而是似豆而非豆的小红果。这不是闹笑话了吗?那么多的痴男怨女,看着“红豆”的照片凄凄惨惨,泪水涟涟,岂不是表错了情,托错了信物?
不是吗?古人分手时将红豆藏在腰间,见面时双方将信物取出,鲜艳如初,甚至还有了包浆,这多说明问题呀。如果恋人拿现在北方树上的浆果,会出什么现象?相信读者能想象出一千个以上的桥段...。
既然现在大家都已经这么做、这么认为了,甚至可以说是已经约定成俗了。说明大家都已经这么认为、这么做了,为什么非要纠结是不是古人所说的那种红豆呢?再说,分别时把红豆别在腰里的习俗早已不存在了,那这个“红豆”是不是结实、是不是容易变质,似乎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更何况现代人哪怕是见不到面,随时都可以电话视频,所以尽管相思,也没有像古人那样,几个月甚至几年连音信都得不到。那么,作为一种标识、一种寄托、一种思想,甚至是一种行为,浆果红豆和赤红豆、红小豆又有什么区别?这样想来,却实在是散人有些矫情了。
心中释然后,散人也就放下了负累,和着《红豆曲》的韵脚也信笔写了一首《红豆谣 .双调》:
看不尽晶莹剔透初雪后
数不完星星点点满枝头
思不了前尘往事风雨骤
理不清爱恨与情仇
剪不断涓涓流水的轻柔
挡不住飒飒西风的嘶吼
赶不走的烦忧
撸不出的缘由
呀 直更似剥不开的蚕茧
堵不住的山间溪流
烟雨画楼
烟雨画楼
舍不得春花秋月纱窗透
忘不了绿水黄沙舞银鸥
躲不开荆棘苍耳扯衣袖
成就了竹林疏影留
书不完多舛人生新旧愁
画不出玫瑰牡丹谁更瘦
照不出的清幽
擦不干的双眸
呐就宛如挡不住的北风肆虐
不经意的东风暖柔
东风暖柔
东风暖柔































注: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为散人原创。谢绝未经许可的商业性使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