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能能电池组件高效组件技术
(2022-08-21 13:47:03)双面电池组件技术凭借背面发电取得5%~30%发电量增益;半片电池组件降低75%内阻损耗实现功率增益5~10W;多主栅电池电极电阻与电极遮挡同步降低,降低银耗量的同时功率提升5~10W;叠瓦组件无主栅无焊带设计增加可放置电池片数量13%,功率提升15~20W。
除叠瓦外,上述各项高效组件工艺还能互相叠加使用,且能够同比例放大电池片环节PERC、HIT、黑硅等高效工艺的提效效果,因此对基础功率较高的单晶组件,使用高效组件技术后的功率增益也更大。
双面+半片+MBB技术叠加后功率增益10~25W,发电量增益5%~30%,相同安装条件下,最高可令度电成本下降超过20%。
半片:
半片电池技术通过将标准规格电池片(156mm x 156 mm)激光均割成为两片(156 x 78 mm),对切后联接起来的技术。整个组件的电池片随之被分为两组,每组包含串联连接的60 个半片,电池片组成一个完整的120 片组件,从而可将通过每根主栅的电流降低为原来的1/2,内部损耗降低为整片电池的1/4,进而提升组件功率。
叠片:
叠片组件将光伏电池以更紧密的方式互相连结,令电池间的缝隙降到最低、甚至边缘稍微重叠,因此在同样的单位面积中可以铺设更多电池,吸光面积增加,瓦数也能提高10——15W之多。另外,叠片组件几乎不需要焊带,相对的节省了焊带成本。
CTM:
通常使用组件输出功率与电池片功率总和的百分比(Cell To Module简称CTM值)表示组件功率损失的程度,CTM值越高表示组件封装功率损失的程度越小。
通过优化光伏电池栅线结构,将常规电池的栅线结构由5主栅优化为12主栅(通常称之为MBB结构)。
对不同栅线结构的光伏电池和组件进行电学性能的测试对比,对比测试结果表明:MBB主栅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电池和组件的串联电阻和遮光面积,进一步增大电学增益和光学增益,将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提升5 W~10 W。
MBB的优势,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非常明显的。通过栅线变细提高电池的受光量、降低组件串联电阻,可使晶硅组件功率提升约5W(相对5主栅),另一方面该技术还可以节省部分银浆耗量,从而降低电池成本。
但是,理论归理论,MBB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到底会不会带来明显的发电量增益?
实际上,在标准测试条件(辐照量为1000W/m2)下MBB功率增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电学增益,多主栅缩短细栅线电流传输距离,降低串联电阻Rs,进而降低电阻损耗;光学增益,MBB可以有效降低栅线遮光面积,提升电池受光面积,增加了入射角0时的电池受光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