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旧
(2022-05-31 21:36:09)
标签:
历史杂谈 |
退休以后,对于节假日的概念一下子有些淡了。近几年疫情让我们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节日又成了一个主要的话题。
不像眼下的年轻人,对于国内外各类节日都如数家珍,除了我们中国人的节日,还变着法儿的想享受一下老外过节日的感觉。我们则不同了,我们的童年,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凡是丝毫与“革命化”不同步的东西都需要小心翼翼。传统节日只有了肠胃在想着这个时间节点应该是给我们有点儿什么改善了。春节凭着购物号的数量知道了这是一个大节日,端午节只有粽子这一行为有了些许节日意义。而这一有了些许节日意义的行为也必须是建立在每个居民每月供应的口粮中有半斤黄米或江米的基础上。
那时的我对于端午节是没有什么更深的印象的。粽子在北方是用芦苇叶来包的。太原地处黄土高原,水域本就很少,野生的芦苇就更难见到。晋阳湖周边的芦苇,那时是人民公社的集体财产,是周边几个生产队用来编织苇席的主要原材料,也是这几个生产队主要的副业收入。这些集体财产是不会允许在生长期让人打掉绿叶的。因了这一层原因,那时苇叶卖的也极少。各种“自由市场”是全部被取缔,仅有的一点苇叶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国营商店的柜台,论斤出售。端午节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买一点“棕叶”成为现在不可想象的情景。
我的哥哥姐姐们虽然只比我大几岁,但在家庭教育那仅有的一点点投资上就有了明显的差别。父母亲节衣缩食给他们订的《少年报》、《少年文艺》都成了我识字以后最好的启蒙读物。在一本五十年代的《少年文艺》里,有一篇讲述端午节的文章,我才知道了端午节有这么多的习俗。
吃粽子,是传统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投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蒿,戴香包,赛龙舟等等。最让我想不明白的是“疥蛤蟆躲端午”。母亲给我们讲,端午这一天,不管是湖、河,还是稻田,都看不见蛤蟆。晋中和晋南地区有一旧俗,在端午节前,逮回一只蛤蟆保存,节日当天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用此涂抹肿毒处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那时听父母讲,端午节与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一样,只不过是用黄纸,剪成牛、老虎,还有鸡啄蝎子、蜈蚣、青蛙、松鼠、兔子等贴于门上。还有人家是张贴武松打虎和秦琼、尉迟恭等英武神将,也是黄纸印刷而成。原本是黑色或红色的大门,贴上黄色的剪纸图案,显得格外醒目,意味着驱瘟辟邪气。还有采摘艾草插或挂在门上。这个源于一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水怪想扩大它的领地,就发洪水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天神知道后,怜惜地上百姓,便用艾草与菖蒲做成宝剑与水怪决斗,水怪被打败后,答应只要在门上、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就是天神的后代和朋友,就不去打扰侵犯了。这就有了端午节插艾草、挂菖蒲的习俗。
至于香包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我才见到了实物。那时的真实想法是特想拆开一个,看看里面究竟装了什么药材。
赛龙舟更是一直停留在想象中,2017年,太原市举办汾河龙舟公开赛,尽管只有12支队伍,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龙舟比赛。
小时候父母亲都不饮酒,以至于我十七岁到了铁建,对于战友们饮酒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总觉得这是一种不良习俗。雄黄酒那就更是停留在从小听说的地步,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雄黄酒,就更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味道了。
我的姥姥在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对于家务全是自己看、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包粽子这种一年难得一次的实践,在我们家每月每人不足十元的生活费里,是不敢“干中学、学中干”的。
不会给儿女们的肠胃增加实质性营养的粽叶不在母亲过日子的支出之列。但母亲满足儿女们过节的口腹欲望,让儿女们有过节的气氛是不能放弃的。在山西,端午节还有一种美食,是晋中地区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美食。千百年来一直作为赶会唱戏、婚丧嫁娶、祝寿满月、盖房上梁、端午节、腊八等的美味小吃。
临近端午节,母亲会提前将粮食定量供应的江米或黄米,用清水浸泡。母亲的做法是独特的,她不让米发酵,(发酵是制作馏米的程序)泡最多两天,捞出糯米在净水中淘洗三四回,直至水清澈,再用清水浸泡备用。
那时的红枣也是一种奢侈品。印象中每斤约四角五分钱左右。母亲把干的红枣清洗干净,为了我们吃的时候不被枣核呛到,母亲耐心地一一把枣核去掉。端午节母亲就开始忙碌了。在蒸笼上铺好一块蒸笼布,均匀的铺一层江米,撒些红枣,再铺一层江米,再撒些红枣,上面再盖上一层江米。就开始蒸制了。到糯米熟透,在案板上用一点油轻轻地抹一遍,把江米取出,放于案板上,用锅铲拍打成长条,上面撒上青红丝,白糖。那时的我只记得这种美食是要放凉了才特别好吃,在晋中一带称之为“凉糕”。
太原市的著名老店“恒义诚甜食店”,也曾经有过这种食品,记忆中好像也是叫“凉糕”。成年以后,在南方见到当地的“凉糕”,外观没有一点米的样子,地域的差距在食欲上不会产生距离。这个名称唤起了我的思绪。想到了我那慈祥的母亲在案板上慢慢地拍打的场景。顿时对于这种“凉糕”有了一种深深地亲切感。停下脚步,仔细的询问了南方“凉糕”的制作工艺。才知道这种“凉糕”是将浸泡的大米与糯米磨成米浆熬制而成。我曾经给母亲买过不少当地美食,唯独这种南方的小吃,尽管后来有了盒式的真空包装,但始终没有动过购买的念头。潜意识里总觉得它与我头脑中的“凉糕”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母亲离开我们后,我多少次到南方,才真正的意识到不愿购买的原因,那是一种不愿与母亲当年制作的那种美味进行比较的心理。“家贫仰母慈”,为了我们的心理自尊,母亲想着法子将几种端午节小吃的做法结合在一起,让我们那幼小的心灵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感受到一丝一毫的自卑。幼时的记忆是深刻的,“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母亲制作的“凉糕”,在我工作之后,这种端午节美食直接延续到了我们的下一代。每年的端午节前,母亲将“凉糕”装到饭盒里,我则骑着自行车约15公里,给在柴村的侄女送去。大哥结婚以后,住在万柏林,我一趟先给我大哥家留下一份,空饭盒在万柏林买上几支雪糕,一并再带到柴村(那时的柴村没有售卖冷饮的)。
七十年代后期,我与同事开始寻找旧晋祠路周边的芦苇,躲开当地村民的眼睛,自己进芦苇地去打粽子叶。芦苇地里闷热,满头大汗的我们,在看中的苇叶上方,抓住苇叶快速的向下方用力,一片苇叶到手。那时精神高度集中,直到出了芦苇地,才发现胳膊上全是细小的划痕,这才知道芦苇叶的外缘原来是如此锋利。
粽子的包装材料有了,为了让家里幼小的侄女也能享受到端午节的特色。我与母亲开始自己琢磨着包粽子。在粽叶的层层包裹下,五花大绑的粽子成形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金钱支出得来的苇叶,完成了我与老母亲学习包粽子的实践过程。扩大了端午节我们家的内需。
成家以后,老伴带来了一系列惊喜。包粽子是其中之一。两三个苇叶老伴就可以包出一个“大块头”的粽子,并且是典型的四个角。端午节母亲再给子女们送出去的变成了真正的“粽子”。
有一年,在代县的三姨捎来了她包的黄米粽子。这种粽子形状就像现在年轻人送的手捧花,上面不封口。里面的黄米绵软发粘,但总感觉没有那种封口的粽子瓷实。
过节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变化。铁建远离家乡,填饱肚子是第一要务时,其它全部可以放弃。五十年前的事物我能想起来很多,唯独在铁建的节日如何度过,成为铁建记忆中的一片沙漠。
端午节的起源以纪念屈原的说法为多。屈原在楚国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悲愤之下,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在苏州、安徽等地,则是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在我们山西,部分地区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间节俗。这一说法来源于东汉时期蔡邕的著作《琴操》。
在太原晋源区过端午祭祀的则是三千多年前的张姓先贤、治汾第一人——台骀。
台骀被尊为汾水之神。相传远古时期,台骀带领乡亲们在灵石山选好突破口,开山凿石。准备把一片汪洋的晋阳湖排出,让百姓有田可耕。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那时的工具质量不高,进度缓慢,乡亲们日夜劳作,顾不上吃饭。台骀母亲得知后,组织村里的妇女,将晋阳湖边的红枣、糯米用苇叶包成粽子,煮熟后连同米酒、雄黄酒,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放在竹筏上,顺水漂送到台骀那里。乡亲们吃了粽子,身上干劲倍增,掘开了灵石口,把汾水引入黄河,造出了万顷良田。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以包粽子、挂艾草、点雄黄等方式纪念治水英雄台骀。
这些传说,我最喜欢的是台骀的故事。给人的不是伤感,而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抗争。是不是与晋阳先民那剽悍,勇武不屈的性格有关呢。遗憾的是,遍布全球的张姓后裔绝大多数在端午节反而不知道粽子来源于纪念他们的始祖。只有太原人一直在用这种方式铭记着曾经带领他们治水的这位先贤。太原人知道感恩啊。
青年时,老人聊起,明清时,县、府的“童试”、“院试”,因为是在县城或府城,有些地方,童生赴考场前,家里要特意包一种细长的粽子,称其为“笔粽”。方言“必中”,为的是讨个吉利。端午节与高考的日子离得不远。是不是就是有这个意思在内呢。我只参加过一次高考,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讲究。设想现在高考考场外面,穿着旗袍的家长,举着向日葵,在拿上几个粽子,那是一个什么场面。
少年时,曾听父亲随口讲过一个历史故事,其中有一段增强智力的粽子。故事是在一个朝代混乱的历史年代,内容几乎全忘了,但这个粽子与智力有关联,这一点却模模糊糊的记着。粽子能有提升智力的功效,现在肯定没人相信。这个故事在吃粽子时,经常想起,但始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感谢高科技,写这篇忆旧时,又想起了这个神奇的粽子。百度搜索“提升智力的粽子”,居然有了结果。
东晋末年,晋室衰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足,诸侯割据现象非常严重,河北人卢循加入起义军,攻占广州,割据岭南,自封“平南将军”和广州刺史。成为南方地区割据的势力之一。当时东晋朝廷刚刚诛灭桓氏,内外多事,没有时间前往征讨卢循。卢循进京时,同时拜访了东晋朝廷的军事大臣刘裕,并送给他益智粽作为礼物,而刘裕则赠给卢循续命汤作为回礼。这个故事在《资治通鉴》《太平御览》中都有记载。
我不清楚这种益智粽是什么原料,更不敢肯定当初听到的是不是就是这个故事。但肯定是粽子的一种。卢循和刘裕作为政治对手,送礼物应该不会毫无意义。刘裕当时是东晋权臣,中央集权是他的政治主张。作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卢循,对敌对关系送的礼品含有益智,最大可能是在讽刺他不够聪明。而刘裕回赠续命汤,从字面理解,是否在提示卢循,胆敢反抗朝廷,小心短命。粽子在这里成了显示政治主张的工具,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如果得知,可能都要自叹弗如了。
也不知道刘裕当时是不是吃了那些益智粽。后来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宋朝,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登上皇位的时候,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当年的益智粽,如果当时有智商测试,应该在刘裕吃这些粽子前后,进行一次测试,效果要是明显,现在可以申请专利了。广告片就以这个故事开头,我想效果应该不错。
疫情下的端午节,在封控区和管控区的人们,对于粽子的欲望可能早已经被蔬菜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排挤的干干净净。多少年以后应该会成为端午节回忆的出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