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2022-03-14 16:44:58)


 

十几年前,第一次到介休,那是奔着祆神楼去的。在路口跟老乡问路,一番交流,老乡才恍然大悟,你们要去玄神楼。按老乡的指引,我们从顺城路一路向东,到了祆神楼。

窄小的道路直到祆神楼的过街楼处。右面是房屋,左面是更加逼窄的小路。我们停住车,仔细的看着这座“三晋名楼”。因为地方窄小,过了过街楼,紧靠路旁的院墙,才勉强拍下了祆神楼的全景。西面的大门紧闭,那时我们只是慕名而来,对于这座有着神秘意义的传奇建筑,没有更深的了解和探究。

再去,是为了写作《最在晋土》,拍摄照片为主。经过修整的祆神楼周围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买票进去,可以上楼。整个看了一遍,功课做得还是不够,除了惊叹于前人的智慧,中国古建的神奇,祆神楼真正的传奇就是是是而非的感觉。那时的心里想着是要完成《最在晋土》的出版需要,对于进一步的探究缺乏深入下去的动力。

退休之后,再去介休,做功课的功夫有了,知道了自己当年查找资料时,将1997年广州中山大学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姜伯勤教授考察祆神楼的时间错为1977年。对于姜教授的考察报告也再三学习,祆神楼的有关资料尽量借阅,这样陪同朋友们又一次来到了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三晋名楼”。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袄神楼由乐楼、乐楼前的抱厦及影壁、过街楼组成。三重歇山顶转顶结构,平面呈“凸”字形,深度20米,楼高约25米,配件、脊饰全用琉璃制品,瑰丽壮观。在当地,祆神楼俗称玄神楼,它既是“三结义庙”的山门和乐楼,又是顺城关大街的过街楼,设计精巧,结构奇特,是山西省木构建筑之精华、明清楼阁式建筑之典范。1954年我国古建专家陈明达先生曾专门撰文赞誉。这种多造型组合的建筑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遗物,为我国古建中的精品。

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记录了祆神楼的详细历史。祆神楼创建于北宋,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彦博所建,文彦博是与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臣。介休人,与介子推、郭泰一同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古碑记载,祆神楼为北宋“文潞公”特为“祆神”所建,“其初,非三结义庙,盖宋文潞公为祆教建耳”。“文潞公”即文彦博,介休人,为北宋名相。据史载,他“崇儒术,重礼仪”。四十一岁时就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文彦博刚任副宰相不久,秋天,河北贝州王则起义,朝廷派明镐对王则进行讨伐,很久也攻不下来。文彦博主动请求去贝州讨王则起义,于次年正月被朝廷任命为宣抚使,前往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至贝州城下,一面让官军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闰正月,官军攻入城中,王则被捕,起义平息。《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载: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这段历史是文彦博仕途上的一个亮点,一段辉煌。

文彦博在这次平息王则起义中,几番征战下来,文彦博始终未能取胜。在一次战斗中,官军被农民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覆灭之际,突然一只神奇的白猿从天而降,不仅帮助文彦博突出了重围,而且最终打败了农民军。罗贯中根据白猿帮助文彦博的故事,写成了《三遂平妖传》。明中期,小说家冯梦龙又在罗贯中的基础上,改成了《平妖传》,都记载了文彦博当时征战时祆神现形,帮助文彦博的故事。文彦博回到老家介休后,特地为这位白猿建庙,取名祆神楼。这就是古碑所述盖宋文潞公为祆教建耳

“祆”在《新华字典》是这样解释“祆教,拜火教,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崇拜火,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今印度、伊朗还有信徒

,故神也。——《说文新附》

又如:袄庙(拜火教的庙宇);祆祠(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关中称天为祆。

,关中谓天为祆。——《集韵》”

在百度,引用了日本研究儒教史、东亚王权理论的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小岛毅的著作《中国宗教与思想的奔流:宋朝》中的一段话“‘祆’者,天神的省义字,不称‘天’而称‘祆’,说明这是外国的天神,和中国自有的本土天神是有区别的。隋唐之后,中国的史书逐渐将‘琐罗亚斯德教’统称为‘祆教’,是‘三夷教’之一(另两者为景教和摩尼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国称为“祆教”,“拜火教”。北魏时,祆教传入中国洛阳。唐代时中国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朝廷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东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达到了极盛。在丝绸之路上的各地也都建有祆祠。设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主持祭祀。唐代会昌灭佛,祆教也受到排斥,祠庙都被拆毁,五代、两宋除个别地区有残存外,民间已很少见。姜伯勤教授考察后有文:“唐长孺先生考证发现,十六国石赵时期在山西出现的‘胡天’祠,即是袄教之袄祠。山西是中土最早流传袄教的地方。北宋初年,袄祀列于新朝祀典,山西地区之泽州、潞州、河东, 俱有宋太祖祭袄记载。”后随着波斯帝国的衰亡而逐渐式微,在我国最终消亡。文学作品中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一身奇异武功的张无忌和心机深重的朱元璋所在的“明教”,其前身就是来自古波斯的“祆教”。1999年,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民王秋生修整土路时,发现了隋代虞弘墓,震惊了学术界,被列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虞弘墓的椁座中央,雕绘着一幅两个人首鹰身者抬着一个火坛的图案,这是古波斯国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的象征。

明嘉靖年间,崇道信儒的皇帝下诏,全国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庙外,其它全系淫祠,必须拆毁。祆教成了朝廷明令禁止的宗教,全国各地残留的祆神庙相继被毁。当时任介休知县的王中正,不忍心将这座已经历经500多年的建筑毁掉,思考多日,命人在祆神楼后另行建庙,对该楼暂时不闻不问。将新建的庙宇塑“刘关张”的神像。连同祆神楼一起取名“三结义庙”。这位开明的知县,在皇权至上的年代,采用这种瞒天过海的做法,保留了一座至今国内绝无仅有的古建,也给后人研究已经消亡的祆教,留下了实物例证。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祆神庙毁于大火。次年,当地对楼体开始重修;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结义庙也得到重修。

这组建筑,在建筑群中主楼为三层,乐楼面开三间,屋顶三色琉璃瓦、主体建筑三部分、三道共存等,处处隐含着对“三”的崇拜,而不是汉族传统中对六、九、十三的推崇。在筑中显得与众不同。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在建筑装饰图案中,不是中国传统的龙、凤、狮子等神兽,而是在传统古建中根本看不到的动物。楼的西面顶层木结构横梁上,两面均可看到雕琢精美的牛头天神图像。栩栩如生的头像,有耳有角。在祆神楼戏楼的横梁上,也有刻得精美绝伦的牛头像。姜伯勤先生研究这是祆教崇拜动物的信仰,这是祆教的胜利之神,也是祆教的军神。在下层屋檐下檐枋上,东西各有一个犬首式怪兽头像。姜伯勤先生研究可能是犬首神像,显示了犬在祆教中的神圣地位。转角处檐下,又有三种包括独角兽首式的异兽。当地人称为牛头马面。其实这种独角怪兽,反映了当时在中国信奉祆教的栗特人,这正是他们的祆教信仰。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山西的琉璃建筑装饰历史悠久,天下闻名。在祆神楼屋脊上一排排红黄蓝绿的精美琉璃构件中,几位人物造型看上去特为别致,细看就会发现,这些人物其实不是汉人,而是身着胡人装饰的祆教徒。

这些远远脱离了中国文化传统神兽雕刻,与这座处处显得与众不同的神庙,应该是建造者的选择和思路。那么文彦博在回到老家介休后,为什么要在纪念自己平定河北贝州爆发的王则、胡永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专这座祆神庙为什么要以神牛头像和神兽头像这种祆教信仰作为这座楼的重要装饰呢?为什么要建造这种已经接近绝迹的祆教信仰的庙宇呢?

史书中记载,河北贝州爆发的王则、胡永儿农民起义“言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看来,当时文彦博平定的这次起义,与历史上诸多的农民起义一样,借助了宗教信仰的力量。王则、胡永儿农民起义有着弥勒教的名义。尽管朝廷有着绝对的军事武力,但为了“师出有名”以及平定后易于后期管理,还必须有相对应的宗教信仰。姜伯勤先生认为,文彦博“在依仗军事力量时,还凭借了其对祆教的信仰”。

这座古建筑,在清代毁于大火,现存的是清代重新修建。

    姜伯勤考察后指出“今日的介休袄神楼古建筑群, 除康、 乾新建部分外, 在屡经重建的袄神庙大殿木结构装饰及袄神楼木雕装饰中,仍保持着宋代袄神庙的若干余影。 ……袄神楼、袄神庙即使是在重新修造之时, 也仍然以宋代原木雕为原型复制。”姜教授的这个考察结论解开了现代对于这座祆教建筑为什么能够留存,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祆教近于绝迹而还能有这么鲜明祆教特征的建筑流传的疑问。那就是“以宋代原木雕为原型复制。”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忻州金洞寺转角殿的佛龛

我国的古建筑历来就有大木作与小木作之分。小木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在中国古建筑的标准规范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42种。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这些小木作小巧玲珑,图案优美、结构精巧。在山西古建筑中就有应县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大同华严寺的“天宫楼阁藏经柜”忻州金洞寺转角殿的佛龛、文水则天古庙的神龛。而前几年在晋祠博物馆举办的观摩“晋祠北宋小木作”活动,更是引起了轰动。此件小木作是隐藏在晋祠的一件古建瑰宝,是一个谜一样的物件。它来自哪里?作什么用途?多少年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晋祠的这件小木作双层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外形高大,构件完整,工艺精美。在它的身上显示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东方特质和中国气派。经过多年研究,专家们的结论逐渐趋于一致:晋祠小木作,其实就是一件古代建筑小样。台湾古建筑学家李乾朗教授对晋祠“小木作”进行了认真的审视研究。他介绍,中国古代将建筑称为“营造”。先经营之,再建造之。经营即是构思,所以古代有做一个与建筑本体类似的木构模型放在建好的建筑内的习俗。在日本法隆寺、我国河北正定隆兴寺都有这种情况。晋祠保存的这座“小木作”是他见过的最大的木构模型,也许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模型。他认为,晋祠这座“小木作”的主要构件有着显著的宋代特征,应为北宋原物。

一个充满传奇却消失了的“木雕”

台湾古建筑学家李乾朗教授绘制

这说明,在古代的建筑习惯,每座建筑在建设之初,先要做一个小样,以确定其规模、外形、局部构造等细节。竣工后,存放在建筑内,以备修缮之用。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北宋时期的祆神楼,在清代毁于大火,重建时,仍然能够保留宋代的建筑特色,仍然将当时的装饰、雕刻,完美无缺的还原和保存下来。那场大火,有可能在灭火救援的行动中,有心人将那个小样抢救了出来,这些有心人的壮举,将一个在我国绝迹的宗教,承载着这个宗教信仰的古建筑,奇迹般的完好保存下来。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活化石般的实物,留下了一个充满传奇的“三晋名楼”,留下了一个传奇的唯一祆教建筑。延续这个传奇的是山西大地上的先民,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习惯,是这二者结合而形成的那个充满山西先民智慧的小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